央美亮家底,辦國立北平藝專西畫精品展——揭開一段塵封的中國藝術史
徐悲鴻創作于一九二四年的油畫《男人體正側面速寫》
繼今年上半年,中央美院對外公布發現李叔同創作在于上世紀初的代表作《半裸女像》(油畫)后,一大批在中央美院沉睡已久的完成于上世紀上半葉的老油畫經由中央美院美術館藏國立北平藝專精品陳列(西畫部分)展集體亮相。作為“全國美術館收藏精品展出季”重點項目之一,本次展覽中的徐悲鴻、李毅士、吳法鼎、常書鴻、孫宗慰、吳作人等著名美術家在中央美術學院前身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簡稱國立北平藝專)任教時創作的一批佳作,得以與中央美院師生及美術愛好者展開跨時空的對話,近百年歷史的中國美術最高學府中央美術學院也得以彰顯其厚重的西畫傳統與人文積淀。
再現北平藝專輝煌往昔
中央美術學院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由國立北平藝專和華北大學三部美術科合并組建的。其前身國立北平藝專為上世紀上半葉中國第一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然而,由于歷史沿革周折多變,大改大動此起彼伏,從“美術-藝術”、“專門-專科”、“北京-北平”等8次之多的在美學、性質、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名稱變化,使國立北平藝專的形象模糊、歷史含混、史料匱乏、研究不力、著述寥寂……無論是美術史學者還是普通美術愛好者,都難以形象描述國立北平藝專作為名師匯聚、后學俊才輩出之美育圣地的輝煌過往。幸運的是,中央美院美術館新館建成后,開始對之前的庫房和館藏進行規模化查點、清理,一大批具有學術、歷史價值的作品得以重見天日。
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表示,長久以來,人們對國立北平藝專的認識與研究始終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相較于同一時期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同樣產生重要影響的上海美專、國立杭州藝專的學術研究來講,國立北平藝專的形象遠遠沒有被廓清,歷史意義遠遠沒有被認識,學術研究遠遠沒有被推進。近幾年來,中央美院美術館開始著手這項工作,集中技術力量,認真、有序、科學地開展藏品的整理、修復、保護等工作,聘請相關學者專家開展對藏品及國立北平藝專歷史的梳理研究工作。
早期油畫家的傾心之作
正是基于對于中央美院美術館館藏的整理,使文獻性、學術性很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國立北平藝專精品陳列(西畫部分)展得以成型。展覽匯集了中央美院美術館館藏西畫精品近40件,及大量的珍貴史料文獻。時間跨度近30年,貫穿了國立北平藝專自1918年建校到1950年成立中央美術學院的重要時期,包括了許多在國立北平藝專任教過、學習過的重要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其中一些為國內近年首次展出。據了解,展品相當珍貴,其中一些在中國美術史上有過重大影響,如吳作人在比利時留學時的代表作《纖夫》,蕭淑芳的《北海溜冰》,孫宗慰的《蒙藏女子歌舞》,馮法祀抗戰時期創作的《捉虱子》,艾中信的《枕戈達旦》《紫禁城殘雪》《雪中送炭》,李宗津的《平民食堂》、齊振杞的《東單小市》,戴澤的《農民小組會》等。另有一些難得一見的創作,如徐悲鴻的《男人體正側面速寫》,它是徐悲鴻比較少見的在法國留學時課堂上的油畫研究習作,對于研究徐悲鴻的西畫學習和教學思想十分重要;中國留法學習美術第一人,國立北平藝專的教授兼教務長吳法鼎的作品《旗裝女人像》,中國留學英國學習美術第一人、國立北平藝專的教授兼西畫系主任李毅士的作品《陳師曾像》《王夢白像》,都是作者極少見的大幅肖像作品;還有徐悲鴻推崇的學生齊振杞因去世過早,畫作存世也極少,這回展出的《東單小市》《郊區平民》《東單操場》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看過展覽的一些中央美院師生表示,展覽不僅反映出民國時期北京引進和發展西畫的主線和主流所在,并折射出其所能達到的程度和水平,而且呈現出美術教育中學派漸成的格局,這對于研究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生產與教學都是非常寶貴的第一手材料。
待多方參與彌補遺憾
從展覽的作品數量不難看出,西畫遺存僅約40幅上下,相對于國立北平藝專在民國沿革30年的歷程而言,這個存量有些不成比例。當然,這一狀況與學校自建立以來的多舛之命有直接關系。同時,根據作品風格、畫家簽名、藏品記錄和家屬求證等多方面情況匯總后,中央美院美術館能夠確認的屬于國立北平藝專沿革鏈條上的西畫師生僅有10余人,且以徐悲鴻領導的國立北平藝專部分西畫師資及其作品為主。
據記者觀察,中央美院美術館館藏西畫作者中的徐悲鴻、李毅士、吳法鼎、常書鴻、吳作人、秦宣夫等所建立起來的傳統,勾描出近現代中國畫壇取法歐洲學院繪畫這一輪廓,但這顯然不是國立北平藝專西畫教學的全部。中央美院副教授,本次展覽學術主持曹慶暉認為,中央美院美術館館藏西畫的10余位作者僅是國立北平藝專沿革史上的局部師資,他們并不能完全勾畫出當時西畫引進與實踐的全部輪廓,雖然以取法歐洲特別是法國學院為主要途徑的群體——如徐悲鴻美術教育學派——最終在國立北平藝專成為主導力量,但卻不能因此而遮蔽北平藝專沿革史上日本留學生的功績。
據了解,五四時期北京美術學校的初創、上世紀30年代上半期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的中興、抗戰時期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的延續,離不開留日回國的美術青年致力于西畫引進與實踐的努力,而他們經由日本美術學校轉引的西洋畫法與畫風,較之赴法留學生經由法國美術學校所引入者而言,相對偏于西洋畫在19世紀后期形成的新傳統,即印象派、野獸派等現代流派構成的傳統。但非常遺憾的是,中央美院美術館藏國立北平藝專西畫中并無一件留日畫家的藏品。曹慶暉表示,我們看不到由王悅之、衛天霖、宋步云等赴日留學生所建立起來的另一條西畫引進和實踐的輪廓痕跡,就好像他們從未存在一樣。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有赴日留學生,還曾有部分日籍畫家在日本侵華期間以及戰敗投降后受聘參與了國立北平藝專的西畫教學部門,他們的畫作也無法看到。現實一點看,中央美院美術館藏西畫中這種嚴重的歷史缺席狀況不可能在朝夕之間獲得改變,不過這種殘局或許也有它另外的現實警醒意義,即現今對歷史原貌的復原和探究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地工作。
對此,王璜生表示,作為中央美院美術館館藏國立北平藝專精品陳列第一回展的本次展覽真實地呈現給社會及學界國立北平藝專作品在本館收藏的狀態,其中遺漏的重要藝術家的重要作品及相關資料之多,令人扼腕,希望借此展展出至2013年4月25日之機,社會各界包括藝術家及家屬、收藏家與學界的專家學者、青年同道參與到國立北平藝專的研究工作中來,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對那段歷史的重視與討論,產生持續性的學術成果。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