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美國巡展的始末及其影響
達·芬奇的杰作《蒙娜麗莎》可謂西方美術史上最負知名度的繪畫作品,圍繞這件作品的任何事件都會是世界性的。
上世紀60年代,此畫作為法國政府借給肯尼迪總統夫婦個人的特殊物品,出人意料地橫穿大西洋,于1962年12月19日抵達美國,并在華盛頓特區和紐約展覽了52天。這是迄今為止最具膽魄和最為精心策劃的藝術展覽,而此畫傳奇般的美國之旅也攫住了全世界的想象力。展覽恰逢美國歷史上的關鍵時刻,成為了冷戰高峰時期的一種重要的外交利器,發揮了極為獨特的作用,為人們認識頂尖藝術杰作的文化能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特殊案例。
展覽的緣起
有兩位人物對于展覽的舉辦顯得舉足輕重。一位就是肯尼迪總統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她極為推崇法蘭西文化,酷愛藝術,認定藝術與其說是一個國家生活中的娛樂,不如說是一個國家文明品質的鑒證。另一位則是法國第一任文化部長馬爾羅,他讓法國博物館這一“令人窒息的領域”開始有了變化,使得盧浮宮不再是一個可以“被忽略的話題”。
按照法國最主要的新聞周刊《巴黎競賽》的報道,1962年5月11日馬爾羅訪美,在參觀美國國家美術館時,杰奎琳·肯尼迪悄悄地把他拉到一邊說:“您應該把一些藝術品借給我們……我愿意再次看到《蒙娜麗莎》,并展示給美國人。”馬爾羅回答:“我會盡力的。”下午的記者會上,最先站起來的是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資深記者愛德華·福利亞德,他表述了一個只有通過法國文化部部長的斡旋才能促成的夢想,這個夢想就是讓盧浮宮珍藏的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杰作《蒙娜麗莎》有朝一日能在美國展出。馬爾羅回應道,“或許可以安排一次借展,”而且“法國認為,杰作是屬于全人類的。”當晚,肯尼迪夫婦在白宮宴請馬爾羅,美國文化精英會聚一堂,氣氛異常友好。在晚會即將結束時,馬爾羅再次向肯尼迪夫人承諾,他將為她送來法國的文化珍寶《蒙娜麗莎》——就租借給她與肯尼迪總統本人。
展覽的風波
馬爾羅的承諾履行起來殊非易事,可否允許《蒙娜麗莎》離開巴黎,需要戴高樂總統、法國內閣會議以及部長理事會的批準。同時,將作為歐洲文化象征的一件珍品送到當時被法國人認為是沒什么文化的美國,似乎不甚合理。再者,連外行人都知道,一幅有著450年歷史的板上畫作實在不適合做如此長途的旅行。
果不其然,盧浮宮博物館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對讓《蒙娜麗莎》橫穿大西洋的計劃惶恐不安,巴黎的普通民眾甚至極度憤慨。1962年12月7日,《費加羅報》赫然刊出了一份充滿激情的呼吁書,希望所有美國人拒絕《蒙娜麗莎》的外借,以免“危及世界上最著名的畫”。專家學者們則直接向馬爾羅抗議,認為借展純屬瘋狂的計劃。的確,任何了解詳情的人都會為這次的行程捏一把汗。《蒙娜麗莎》是藝術家在涂了含砷亞麻油的楊木板上所畫的肖像,由于木頭本身容易受潮,這塊單薄的楊木畫板在數百年之后變得彎曲,而且在畫像的上半部分已經有一道裂縫。另外,作品還經歷過一系列其他的災難,弱不禁風的《蒙娜麗莎》確實不宜再冒任何的風險了。
可是,在藝術以外的考量同樣非同小可。當時的法美關系并不樂觀,戴高樂總統派出文化部部長去實現積極的愿望。一方面,為了堅持法國的核武器計劃;另一方面又向美國示好,讓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對法國作出退讓,而《蒙娜麗莎》則完全可以勝任法國親善大使這一角色。對美方而言,借展的意義同樣顯著。肯尼迪夫人就認為《蒙娜麗莎》的租借將有助于提升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同時也增強國內民眾對文化藝術的興趣。
具有戲劇性的是,《蒙娜麗莎》名義上是借給肯尼迪夫婦的。后來學者們發現,肯尼迪總統還是達芬奇畫中人物蒙娜麗莎的一個遠親。同樣奇妙的是,就在《蒙娜麗莎》展將要舉辦的時候,法美之間的嚴重分歧被擱置一邊,而親善在兩個國家之間占據了主導地位。
展覽的效應
《蒙娜麗莎》的展覽意味著每個美國人都可以目睹人類歷史上最美的藝術品之一。在展出的頭一個小時里,將近3000人從畫作前走過。據估計,一天下來,有12000多人從畫前經過,第二天又有28000多人趕來。馬爾羅在之后回憶說:“最令人感動的是,很多貧民家庭的父母用帽子和圍巾裹著孩子來看畫。他們低著眼睛走近《蒙娜麗莎》,抬起眼睛看著它,走到人群中,又再次地返回,仿佛是看到了圣像一般。”
這次展覽創造了很多的第一次:這是白宮首次為一場藝術展覽承擔官方性責任;這是盧浮宮博物館第一次將鎮館之寶直接借給一位總統及其夫人;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由美國總統親自為藝術展覽舉行開幕儀式,同時發表演講;這是第一次通過貝爾實驗室的“中繼”衛星從美國向歐洲實況轉播開幕式,使得蒙娜麗莎的微笑同時在兩大洲閃現。
由于華盛頓展覽的巨大成功,法國駐美大使館宣布,繼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展覽之后,《蒙娜麗莎》將從1963年2月7日至3月4日展出于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在紐約展的頭7天,約有25萬人次參觀了此畫,創下了該館歷史上的最高紀錄。
名畫即將被送回法國之前,美國國家美術館的館長約翰·沃爾克在閉幕式上回顧了展覽的非凡意義,他認為這一展品的巨大成就并非在于有多少人來看了《蒙娜麗莎》,而在于這一作品成了一種催化劑,它的到訪令人們激起了對美的渴望。
就教益和審美享受而言,《蒙娜麗莎》的到訪在美國國民中引發了一種對藝術揮之不去的愛戀之情,文化不再是少數受過教育的鑒賞家們的特權領域,相反,卻成了所有美國人生活中頗為重要的對象。隨著人們越來越相信藝術的無上魅力,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開始掀起了一股計劃建設藝術基礎設施的浪潮,這就意味著一種與四處彌漫的冷戰焦慮相左的重要信念和樂觀主義。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對藝術的支持也越來越有力。1965年,在林登·約翰遜政府的領導下,國家藝術基金會和國家人文學科基金會作為獨立的聯邦機構得以問世,這兩個機構日后也為藝術家們的需求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
如今,《蒙娜麗莎》依然裝在盧浮宮墻上的一個防彈箱里,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參觀者前來觀摩,而人們對于《蒙娜麗莎》的迷戀也一直持續著。2005年,《蒙娜麗莎》在盧浮宮里獲得了新的展示空間。經過4年的整修,19世紀的政務大廳經過重新設計,采納了來自天頂的自然光,使得《蒙娜麗莎》的形象生氣勃勃,可以讓觀眾們更好地欣賞這幅名畫。
事實上,美國并非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最后一站。此畫于1974年再度離開盧浮宮,先是租借給東京的國立藝術博物館,在那兒的展期從4月開始,一直到6月2日為止。接著,又轉至莫斯科的普希金美術博物館。不過,東京與莫斯科之旅的確成了《蒙娜麗莎》最后一次的出行。1994年,在慶祝盧浮宮博物館建館200周年的午宴上,官員們向記者們保證,《蒙娜麗莎》將永遠不再離開盧浮宮,因為它實在太脆弱了。
且讓我們到盧浮宮和蒙娜麗莎見面吧。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