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微文學中的大千世界
唐有唐詩,宋有宋詞,我們這個時代有什么?有人說,我們有段子。在微時代,不妨稱之為微文學。微文學說小很小,風聲雨聲聲聲入耳;微文學說大很大,國事家事事事關心。每一社會事件、文化事件的發生,幾乎微博都做了最為迅捷的反應,甚至出現風格化的“某體”,令萬眾矚目。膾炙人口的段子是怎樣流行起來的?個人化的發言如何匯合成巨大的輿論力量?古有芥子納須彌,今有微博包萬象,若能一探個中奧秘,那必是極好的。
十動然拒 細思恐極 不明覺厲 折翼天使 相信愛情 包郵 有木有 傷不起 我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目睹全過程的劉先生說,我活了四十二年,他是我見過的最無聊的人。 最重要的是開心 誰都不想的 我給你煮碗面 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我爸是李剛 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 世間之事大抵如此 眾里尋他千百度,沒病你就走兩步。 春眠不覺曉,早晚用大寶。 你開,或者不開車,路就堵在那里,不走不動;你買,或者不買車,油價就在那里,只增不減;出門擠高峰,或者,讓高峰來擠你 親,祝賀你哦!你被我們學校錄取了哦!親,九月二號報到哦!錄取通知書明天發貨哦!親,全5分哦!給好評哦! 愛網絡,愛自由,愛晚起,愛夜間大排檔,愛賽車;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誰的代言,我是韓寒,我只代表我自己。 青年問禪師:“我的心被憂愁和煩惱塞滿了怎么辦?”禪師若有所思地說:“你隨手畫一條曲線。用放大鏡放大了看。它的周圍難道不是十分明朗開闊嗎?”那個青年畫了一條皮亞諾曲線。 人家這會子都聽李玟、張惠妹,獨你這樣不入流,總聽這些悲悲切切的音樂,擾了大家的興致,往后可都改了吧,到底還是合群些的好。 妹妹ID是哪幾個字?可也有V沒有?想來加V是件罕事,豈能人人有V的。 春光乍泄之后的2046年,我又去旺角買了鳳梨罐頭,不過這次,我沒有問阿飛要藍莓味的。 在那城市里面網絡那端有一群死宅男,他們沒車又沒錢,他們長相特安全。 一禪師見一蝎子掉到水里,決心救它。誰知一碰,蝎子蟄了他手指。禪師無懼,再次出手,豈知又被蝎子狠狠蟄了一次。旁有一人說: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禪師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豈能因為它的天性,而放棄了我的天性。毀:禪師答:“蟄就是愛,說也說不清楚?!?方才察覺今夜飲茶過甚,無心入眠,若長期如此,定將損膚,改日睡前飲牛奶一杯,方能安心入睡,對睡眠質量也是極好的,攜友飲茶雖好,但也要適可而止,方不負恩澤。說人話:我失眠了。 元芳,你怎么看?
來自民間的“微”力
記 者:怡夢 受訪人:馬相武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自由·全民
○記者:自微博興起以來,關于微博言語方式的探討也逐漸展開。“微文學”與我們傳統所理解的文學有何不同?
●馬相武:如果我們把傳統文學看成一個階段,那么互聯網則帶來了網絡文學時代,而微博又催生了微時代的微文學,這種變遷是和背后的技術因素緊密聯系的。上世紀80年代,小小說和微型小說特別盛行,相關刊物發行量極大,互聯網時代來臨后這種文學形式的繁盛消退了。當時對小小說的篇幅限制是一千字左右,今天以微博為載體的微文學是140字或163字,很短。篇幅只是表面現象,根本上來說,是傳播平臺和技術因素在起決定作用。這個時代的技術變化很快,尤其信息技術,既與人的需求直接相關,又有商業動力、文化動力,容易形成盈利模式,所以瞬息萬變,不斷被開發更新。微博的發展也是如此。所以應該以文化的眼光、社會的眼光看待微文學現象,僅從文學的角度看是不夠的。
但所有微文化都可以從文學角度看,因為語言都有一定的文學性。存在于論壇、博客、微博以及獨立網絡文學中所謂的文學性,不能狹隘地等同于傳統文學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中才有的那種屬性。普通日常的對話也有文學性,只不過文學價值有高下之別。我們不能說什么語言都是文學,但大部分具有文學性是可以肯定的。微博語言都是文學語言是說得通的,都是文學體裁、文學作品是說不通的。的確有很多微博樣式和傳統的文學體裁有相通之處,我們現在有微小說、微劇本大賽,微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文化,微文學只是微文化的一部分。這里的“微”具有兩面性,它給傳統文學帶來的影響也是積極、消極兼而有之,它在推動傳統文學發生劇變,這種推動也表現在破壞。
○記者:對于這個時代而言,微文學具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馬相武:王蒙曾說唐有詩,宋有詞,明清時期有小說,我們這個時代有段子。段子產生于民間,是充滿生機的存在,敏感是它的最大特點,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在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微文學也是自由的存在,只要不違法,不惡意攻擊,發布什么都可以,復制轉發都可以,構成了非常喧嘩騷動的時代,大的聲音、小的聲音可以共存。這是一個全民寫作的時代,這曾經是很偉大的文化理想、社會理想。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時代人人都是文學家、藝術家;毛澤東的文藝理想也是如此??梢哉f,微博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全民寫作,人人都是寫手,沒有文學才能沒關系,只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發表在微博上,很可能會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這一龐雜的語言場中產生了某種文學化、藝術化、風格化的段落,被網民概括為“某體”,對最新、最熱的現象、問題進行反應,以小搏大、以少積多,有可讀性、有趣味。這種“有趣”是廣義的,不是簡單的“逗樂”,有可能是震撼、啟迪,感性的居多,如咆哮體,也有理性的、智慧的、知識的內容,如禪師體。在時效性上,并不是全部的“體”都會隨著時過境遷而消逝,新的“體”會不斷出現,少部分“體”一直有流傳價值,會反復出現。這與口頭文學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往的口頭文學難以保存,而互聯網的存在,使微文字的保存和傳播更具有便利性。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