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浸含著烈士鮮血與戰爭碎片的英雄史——讀劉華《紅罪》所想到的
長篇歷史小說《紅罪》是一部浸含著烈士鮮血與戰爭碎片的英雄史。
作者劉華在反映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中,獨辟蹊徑,攫取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記憶,真實地締造了在贛南紅土地上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這部作品講述的是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贛南蘇區的一段紅色傳奇。三個紅軍戰士賴全福、李雙鳳、鐘長水由于極“左”路線的迫害,相遇在勞役隊里,成了革命的“罪人”。紅軍長征前夜,為了粉碎土豪反革命的陰謀,為了保守紅軍藏下的寶礦秘密,也為了證明自己對革命的忠貞,賴全福炸毀挖砂的窿子,和愛人李雙鳳,與敵人、與紅軍的秘密同歸于盡,而鐘長水卻神奇地獲救了。他成了這部小說的核心人物。
為了保護紅軍的秘密,鐘長水開始了半個世紀的堅守,同時為了完成當初參加紅軍時的生死約定,活著的人要為死者造墳“撿金”。幾十年如一日,他整日奔走在荒山野嶺上,將烈士的尸骨按照客家人的風俗入殮,造墳,直至得了矽肺病去世。小說的引子描繪鐘長水入殮時那悲壯的一幕,用客家人的喪葬風俗引出了一段血與淚的紅色記憶,一部罪與罰的靈魂實錄。這是作者獨具匠心的設計。
鐘長水造的不是一般的墳,而是一座座豐碑,那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最后以他的死,揭開了一個驚天的秘密,他常年堅守的一座野嶺深處竟藏著紅軍當年留下的一座富礦。
這不是一般的礦,它蘊含著先烈們對明天的向往,對后來者的關愛,對神圣祖國必將繁榮富強的期待。作者劉華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投入到這樣最為壯麗的歷史回憶中,歷史、歷史人物雖已過去,但劉華讓他們復活。這不是對過往英靈的呼喚,而是讓他筆下的英靈向今天的后來者們發出呼喚,在清醒的歷史回憶中,邁出更為端正、更為堅實的腳步。為他們所期望的紅色中國更高地揚起頭顱。這是這部作品的社會價值所在。
近年來,江西贛南興起了一批頗有建樹的以蘇區革命歷史為創作題材的作家群。(筆者認為可暫且冠名為“紅土地作家群”。)他們是中短篇小說集《紅線》的作者羅旋,長篇小說《紅刃》《紅藥》《紅幣》等的作者張品成,長篇紀實文學《紅軍留下的女人們》、長篇小說《少共國際師》的作者卜谷,長篇小說《紅》《刀鋒》的作者王松,《紅罪》的作者劉華,等等。他們立足紅土地,挖掘紅土地的歷史與文化,寫出了一批具有震撼力的佳作,引起了學者、讀者的廣泛關注。這些作家的作品思想性、藝術性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更讓人過目不忘的是他們的作品中體現的紅土地文化精神、紅土地文化特色,將贛南風土人情呈現給讀者,給人以更為新奇的人文感受。
好的文學作品是以全民性而成為廣大讀者的所愛,但是地域性、民族性的獨特風情韻味增強了廣大讀者更深一層的愛,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一種陌生感,而陌生感永遠是讀者追求的一種審美需要。在這方面“紅土地作家群”作出了突出貢獻。劉華的《紅罪》充分體現了這種贛南地域文化的獨特風骨,獨特情韻。
在現代文學史上曾有過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淀派”,以老舍為領軍的京味文學。這充分說明,凡是成功的作家,必須是地域文化的承載者、敘述者,他們的作品才更具有全民性、世界性。我期待劉華及所有致力于紅土地革命歷史開發的作家在這一領域取得更多收獲。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