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可以折射太陽光芒的水滴” ——著名編劇高滿堂談劇本創作
反映現實題材也必須展現弱者、普通人的生活,這才能讓宏大的題材更親切更人性更有說服力。如果他們都認為改革開放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好,那才是真正的好。
無論是《闖關東》《大工匠》《鋼鐵年代》等作品中體現出的民族史詩般的悲壯與豪情,還是《家有九鳳》《錯愛》《北風那個吹》等作品中流露出的纖纖柔情和似水浪漫,縱觀編劇高滿堂的作品所選擇的角度,無一不是在波瀾壯闊的年代大背景下,體察、關注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他說:“我一直在尋找那一個可以折射太陽光芒的水滴。”
這些作品親切感人,易與觀眾產生共鳴,但是近年來,高滿堂很少涉足現實題材作品。“也曾有人問過我,質疑過我,說我是不是寫不了現實題材的作品。如今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溫州一家人》是我給觀眾的答復。”高滿堂說。電視劇分兩條主線,一條是黃色的——周萬順帶著兒子和妻子在溫州、陜北的艱難創業,一條是藍色的——周萬順的女兒阿雨孤身一人在荷蘭意大利法國成家立業的舉步維艱,一戶人家的命運沉浮、兩段各異的人生軌跡,貫穿了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進程。劇中的周萬順不甘貧窮立志改變生活,賣過皮鞋、做過燈具,又背井離鄉遠赴陜北開采油田,一次次跌落谷底,一次次重新啟程,不論輾轉多少行業,他們的追夢歷程正是改革開放30年這個創業年代的寫照。歷史縱橫、情感交錯,可以說這部劇是高滿堂現實題材創作的一次大手筆。
為了打造好劇本,高滿堂歷時三年時間才完成創作,南下溫州、廣州,走訪了荷蘭、意大利、法國,前后采訪200余人。他一頭扎進溫州的各個鄉鎮體驗生活、冒著酷暑來到鄉間、山區,觀察和了解今天事業輝煌的溫州商人曾經生活成長的環境。他吃著地道的永嘉麥餅,喝著溫州人自釀的燒酒,遙想一代代溫州商人前赴后繼走出家門、走出國門的種種景象。創作前期,高滿堂一度找不到靈感,直到聽說了當地一位成功女商人阿秋的故事,也就是現在電視劇中的女主人公阿雨的原型。她13歲獨自一人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遠赴海外。高滿堂說:“阿秋13歲被家人送到荷蘭,那時只有胸前的一塊牌子陪著她,上面寫著‘我叫阿秋,來自中國溫州,希望好心人告訴我該怎么走’。如今的阿秋已經是廣州好幾個高爾夫球場的老板,她成立的公司已上市,并坐擁幾十億的資產。”從阿秋身上,高滿堂找到了溫州商人的魂,也找到了這部電視劇的魂。但他去采訪阿秋時,對方并不愿袒露心聲,為了采訪到這位傳奇女商人,高滿堂多次到她的辦公樓、高爾夫球場拜訪,無果。直到聽說她要去趟廣州,高滿堂提前在白云機場等候,最終用真誠打動了她。“高老師,你愿意喝點酒嗎?”“行!”最后高滿堂、制片人侯鴻亮、阿秋喝了6瓶酒,才有了現在的故事。高滿堂說,當觀眾看到這部劇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的回顧我們走過的道路,這一切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它印證了一條中國發展之路:中國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我們中國能有今天應該感謝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向世界深刻地證明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存能力、永不放棄的抗爭能力、偉大的創造能力。”
高滿堂說:“其實任何一位有感情的劇作家,都不會對當下社會的深刻變革無動于衷。現實題材離生活太近,稍微有點瑕疵,觀眾就會疏遠你,對此我一直比較謹慎。在經過《家有九鳳》《大工匠》《鋼鐵年代》《北風那個吹》《闖關東》等創作的積累之后,今天終于拿出現實生活的一部劇,算是兌現了對觀眾的許諾,也是我現實題材創作的開始。我一貫的創作風格是,借助歷史的大背景深刻地寫普通老百姓的具象生活。反映現實題材也必須展現弱者、普通人的生活,這才能讓宏大的題材更親切更人性更有說服力。如果他們都認為改革開放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好,那才是真正的好。”
作為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會長,高滿堂對當前的創作環境十分憂慮。他說:“目前抄襲、模仿之風日益嚴重,原創作品日益萎縮,從業者不得不深刻反思。我曾經說過,現在電視劇創作,歷史劇缺少正氣、年代劇缺少神氣、現當代劇缺少地氣、探索劇缺少勇氣、劇作家則缺少志氣。模仿至死、娛樂至死的現象再發展下去,中國電視劇是沒有前途的。”多年來,高滿堂一直呼吁原創,他身先士卒,自從事電視劇創作以來,30年,50余部作品,僅有一部《抉擇》是改編,其余均為原創。他說:“只有原創才會有動力、有活力,最終產生生產力。”在談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時,高滿堂認為,“過度的市場化是主要原因之一,大家都急功近利,總想現炒現賣,只問收獲,無關創作。因此產生了很多爛劇,占的市場份額也很大。”這種狀態要如何解決,高滿堂認為,一方面要依靠市場的調節,另一方面,中國電視劇觀眾的審美情趣也在不斷提高,最終電視劇的創作會步入正軌。
高滿堂還透露了他近期的工作計劃:“我明年會做一部大戲叫《老農民》,講60年間中國農民的歷史。如果完成了,加上之前的工業題材《鋼鐵年代》,商業題材《溫州一家人》,我就完成了‘工農商’三部曲。”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