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職業:秦巴山里的“鄖西三弦兒”
撥弦唱曲是查茂華生活里從未間斷的內容,時有重要演出請他表演
傳統民間藝術言傳心授之法仍在查茂華這里延續,他現在最希望能做好的事情就是培養出合格的“鄖西三弦兒”傳承人
現在“鄖西三弦兒”的伴奏融入了其他樂器,“三弦”和“簡板”這兩種樂器缺一不可
鄂西北的鄖西有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鄖西三弦兒”,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曲藝小種,已經在秦巴山里經歷了近一個半世紀的生長發育,成為鄖西人自己獨有的文化特產,散發著芳香,閃耀著光彩。
“鄖西三弦兒”的形成與周邊多文化的滲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往日的藝人們行走賣藝于秦巴之間,他們帶來了陜西清曲以及河南的大調曲子,與當地的小曲小調相互融合扎根于鄖西。通過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口傳身教,這種民間彈唱藝術傳承至今,已是自成體系,獨具特色。
一方水土的“鄖西三弦兒”在表現形式上不拘一格,輕松自如,逢年過節,或農閑之時,或誰家操辦喜事,幾個人相坐在一起,一把弦兒,一副板兒,自彈自唱,或你弦他唱,或一唱眾幫。敘掌故、道歷史、話俏皮、逗詼諧,家長里短,生動活潑,一派原生態的模樣表現出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
“鄖西三弦兒”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唱腔曲牌,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唱腔,鮮明的地方特色主要靠這些唱腔來體現,按需所用靈活變化。它的曲牌唱詞十分講究,一部分屬于絕律詩體,一部分屬于元曲式的長短句,最具特點的“越調頭”、“越調尾”,構成了“鄖西三弦兒”音樂的基本形態。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的“鄖西三弦兒”已經有了專業的表演劇團,曾經的“鬧地玩兒”已經被現代化的劇場舞臺表演所替代,表現形式煥然一新,以表演唱、伴舞唱、朗誦唱取代了過去以坐唱為主的單一形式,使這一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風采。新編“鄖西三弦兒”在傳統“鄖西三弦兒”的基礎上,取其精髓兼收并蓄,對詞、曲、表現方式進行了改編和創新,簡潔明快,清麗典雅,給“鄖西三弦兒”賦予了新的審美情趣。
在鄖西,喜歡聽“鄖西三弦兒”的人就一定會知道“鄖西三弦兒”的傳承人——令人敬重的老人查茂華,他與一般所認為的藝人或者某種民間藝術的傳承人不同的是,查茂華深諳“鄖西三弦兒”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內涵,有自己對“鄖西三弦兒”深刻的見解,他能唱、能彈、能編唱詞編唱腔,更重要的他是新編“鄖西三弦兒”的創編人,一些新形成的曲牌均為他所編。
查茂華和藹可親,目光炯炯,雖是年逾古稀,仍然為“鄖西三弦兒”而忙碌。令查茂華最擔憂的是:“鄖西三弦兒”雖已被列為保護項目,但群眾基礎并不如從前,如今的年輕人對這一傳統曲種知之甚少,學習三弦樂器的興趣比較淡漠,即使從業的年輕人也是比較清貧,諸多不利因素影響著這種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跟查茂華談“鄖西三弦兒”,他便會精神抖擻、如數家珍,聽他唱“鄖西三弦兒”,令人感受到他的身上散發著“鄖西三弦兒”全部的精神氣息,不禁感慨“鄖西三弦兒”之所以傳承至今,不就是數代藝人們潛心守護薪火相傳的結晶嗎?
都說“沒有吃馬頭羊就沒有到過鄖西”,隨著各方對“鄖西三弦兒”文化魅力的認同,有一天人們也會說,到鄖西不得不聽“鄖西三弦兒”。“鄖西三弦兒”不僅是秦巴山里的,也是山外面的。愿它能像靜靜流淌的金錢河水波光粼粼蕩漾似金,能像天河邊上織女回鄉的故事一樣代代相傳。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