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職業: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
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脫胎于唐代燕樂后融于宮廷音樂,在安史之亂期間隨樂師的流亡流入民間,依托于道觀佛寺進行樂事活動,逐步分為道、僧、俗三個流派,至明清達到鼎盛。作為唐宋遺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宮廷音樂的風貌,樂譜至今仍延用宋代的工尺譜。西安鼓樂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西安古代的交響樂。
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是獨具道教特色的樂社,其樂曲、樂器與道教的經韻、法器密切相關,旋律古雅,內容豐富,由于鼓樂獨特的記錄方式,樂譜的傳承只能通過老一輩藝人口傳心授來完成。近年來,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大量曲目已經失傳或面臨失傳。所以“音樂活化石”的搶救保護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2005年,西安鼓樂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申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但西安鼓樂卻沒有取得想象中的發展,相反衰落的趨勢越發明顯,目前西安的鼓樂隊大概有七八支,樂手從2000年左右的近400人減少到現在的200多人,這些堅持下來的人,完全是憑借對鼓樂的感情,苦苦支撐著鼓樂的傳承和發展。
中秋前夕,偶遇鼓樂隊排練,在城隍廟的忠孝祠里,藝人們一遍又一遍地演奏著一首名為《游月宮》的古曲,而他們面前放著的樂譜,是普通人眼中的天書“工尺譜”,由于光線昏暗,我只能概略地記錄下當時的情景……
鼓樂隊年齡最大的社員已經76歲,最年輕的是3個從陜北來的男孩子,鼓樂隊完全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所有參與者沒有一分錢的工資,3個孩子都在城隍廟中做著一些工作,靠廟里發的微薄工資和平時演出時不多的一點補助度日,所有的藝人們憑著對中華民間古樂的熱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認真排練,堅守著他們心中的摯愛。此情此景,讓親歷其間的我受到深深的觸動。
吹笙的張文斌今年76歲,是社里最年長的社員
平時排練就在光線昏暗的忠孝祠
認真排練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