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收藏雖是小生意,卻是大事情
10月24日,華辰2012年秋季拍賣會新聞發布會上,國內第一個設立影像拍賣專場并堅持6年來不間斷年度專場拍賣的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對在場的媒體說:“6年前,在決定設立影像拍賣的時候,我們只能從宏觀上判斷:影像拍賣是一個小生意,但可能是一個大事情。”
事實確實如此,相對于繪畫或瓷器、雕塑等專場拍賣每場動輒上億元的成交紀錄,華辰影像拍賣6年總成交額才4000萬元,實在是個不值一提的小數目,但是影像專場拍賣建立以來,對中國攝影史研究的促動、對國內影像市場功能體系的建立、對中國攝影市場與世界攝影市場的對接,無疑都很給了一把力。
在影像拍賣已經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一個穩健門類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攝影師走進畫廊或者拍賣行,轉型成為“藝術家”,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圖書館開始收藏與該館所在地域或研究方向有關的中國老照片,也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或投機者發現了這里面的情感、學問與商機,還有就是普羅大眾越來越明確了對于自身版權的保護意識以及照片同樣可以拍賣的市場認知。
一個期待或者新的奇跡之十六(收藏級藝術微噴) 二○○八年 黃曉亮
發軔于尷尬與驚喜之中
當務之急是建立中國攝影人自己的評價體系,中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市場,這樣才不會被人家低價把好照片卷走。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影像收藏市場開始于本世紀初。2002年9月15日,原點畫廊在上海繁華地段的巨鹿路開張,同時首展“都市與人”,展出顧錚、陸元敏、王耀東、周明、姚松鑫等上海攝影家頗為本地化的都市影像。正如畫廊的名字所言,這是中國攝影畫廊起步的“原點”。然而,2003年這個“要為中國攝影師開設一個通向國際的窗口”的中國首家事實意義上的攝影畫廊由于入不敷出,并在尋求企業資助無望后宣告關張,而畫廊主施翰濤遂聘入上海愛普生影藝坊。巧合的是,同年4月,百年印象攝影畫廊(注冊名稱為“北京易拍百年印象影像藝術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專業攝影畫廊在當時尚屬荒蕪的北京798工廠區開業。此后,專營攝影的畫廊開始在各地零星出現,中國意義上的影像一級市場初露端倪。
由于畫廊銷售的非公開性,作品定價幾何?誰是買家?標準何在?中國影像的一級市場短時間內并沒有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復。直到2006年,中國攝影界發生了兩場轟動性的歷史事件——影像專家見面會和華辰秋拍影像藝術專場“中國影像行業第一拍”落槌,在中國的影像收藏市場連續綻開了兩個不大不小的漣漪。
2006年10月23日至27日,FOTOFEST、《中國攝影》雜志社、北京高磊明室影像工作室及中國惠普有限公司四強聯手,把休斯頓攝影節“專家與攝影師面對面”的形式移植到了中國,打造了2006北京影像專家見面會。活躍于畫廊、博物館、藝術節、出版、評論、收藏等領域的35位國際級影像專家與中國30個省、直轄市和地區(包括港、澳、臺在內)的300名攝影師在位于北京國貿附近的艾維克酒店進行了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一時間,中國攝影作品如何走向藝術市場成為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
然而,眾多被國內業界看好的名家如侯登科等人的紀實作品并沒有引起見面會上外國專家的太多注意,以致隨后的一場針對這個明顯西方評判標準占主導的見面會的民間座談會才結束,為數不多的以中國專家身份參加見面會的李媚便痛心疾首地表示:“他們的攝影觀念是他們靠10年、20年或是更多年的實踐和經驗積累起來的,可是就在短短的見面會這幾天,有些攝影師的價值觀念已經面臨崩潰。”所以當天與會各方普遍認為,當務之急是建立中國攝影人自己的評價體系,中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市場,這樣才不會被人家低價把好照片卷走。
如果說,2006北京影像專家見面會讓為數眾多的中國攝影家乃至攝影評論家們尷尬之余頗生焦灼的話,那同年11月23日以紀實攝影為主體的“中國影像行業第一拍”以245萬元(63.63%)的成交額落槌,實在給了有上拍作品成功交易的不少紀實攝影家和一眾旁觀者們以不小的驚喜。
在甘學軍和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影像部主管李欣看來,是華辰影像專場拍賣把攝影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引進了收藏市場,而這初次的成功在給廣大紀實攝影家打氣的同時,也幫助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開始了一個小生意,更幫助它堅定了繼續在影像藝術品市場進行探索,并逐步以實踐為規范市場蹚路這件大事情的決心。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