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奇兵”創造奇跡的邏輯——蕭雅民營越劇團十年奮斗掠影
當年的名角兒,如今的“海歸”卻偏要放棄國外的安逸生活,放棄可以再進國企“安樂窩”,自己到市場上刨食,很多熟悉蕭雅的人說,蕭雅“腦子進水了!”
“怎么回事?怎么還沒散場?”一群候在劇場外等著“拉活”的出租車司機忍不住沖進劇院想探個分曉,只見觀眾都簇擁在臺前,臺上蕭雅還在為觀眾深情演唱。求解的司機此時才明白為什么演出都結束快一個小時了,觀眾還沒有出劇院。這是蕭雅在寧波逸夫劇院演出越劇《盤妻索妻》后曾經發生的并被傳為佳話的一幕戲外戲。
“我們一直跑農村打市場,農村以前有多種演出,說好聽一點是劇團,說白了是‘草臺班子’,成本很低,質量也很差,現在農村觀眾不愿意看這種‘草臺班子’的戲,而是想看高質量的演出,農村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只要能吃苦,農村有演不完的戲?!?/font>
蕭雅與她的戲迷合影
1991年,滬至美的航班上。
決定放棄戲曲旅居美國的蕭雅的行李箱里,裝著她的兩樣命根子——水袖、靴子。
1998年,美返滬的航班上。
決定回國繼續唱戲的蕭雅的行李箱里,依然裝著那兩樣命根子。只是,水袖浸著7年的汗水,靴子的底磨薄了很多……
都云戲者癡,誰解其中味。
正如割舍不了的水袖、靴子,一生注定的越劇情緣讓回國的這位著名越劇尹派小生蕭雅開始了新的越劇十年苦旅。
“誰讓我喜歡越劇了,苦也是應該的。”
“是越劇帶我回家的!”
上世紀90年代末回國的蕭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2002年6月6日,上海虹口區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上的一個大院內傳出了一陣炮竹聲,蕭雅個人投資成立的上海首家越劇民營院團誕生了。篤志回國圓越劇夢的蕭雅終于如愿了。
然而,炮竹的煙屑還未散盡,沒錢、沒人、沒本子、沒場地等所有一個民營劇團可以想見的困難便接踵而來。
更讓人擔憂的是這個劇團必須面對的大背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多元文化的沖擊,當時的戲曲市場日漸式微,觀眾老齡化,市場整體在萎縮;戲院票價太高,一般老百姓想看戲也看不起;戲曲院團壓力大包袱重,很多國家專業院團每年不靠政府補貼都很難維持生計,更不用說民營院團了。
并且,民營院團是“空架子”、“草臺班子”,這幾乎是當時人們的固有觀念。蕭雅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偏見——請專業人才。在當時戲劇市場不景氣的狀況下,上海有很多區級越劇院團已經解散,閑置了很多優秀的越劇表演人才,他們成了蕭雅的希望。
“我只能一家一家跑,一個一個求?!笔捬耪f。
出國前習慣了在國有院團中被別人邀請演出的蕭雅此時要面臨的是上門求才,入戶請人。當年的名角兒,如今的“海歸”卻偏要放棄國外的安逸生活,放棄可以再進國企“安樂窩”,自己到市場上刨食,很多熟悉蕭雅的人說,蕭雅“腦子進水了!”
“沒辦法,誰讓我喜歡越劇了,苦也是應該的?!笔捬判|疑。
除了第一年七八十萬的啟動資金,演員、編劇、導演、作曲、鼓板師、琴師、燈光、服裝、舞美等各種人員蕭雅都要逐個落實,整個江浙滬一帶她跑了個遍。
“人家不知道你蕭雅的公司,所以找人很難,最開始只有6個人,演出龍套沒人跑,沒辦法就做了一個個木頭人,放在里邊,一個人旁邊站兩個假人,看著人多了點。”
執著的蕭雅在后來的日子里逐漸聚攏了80多人的班底。
但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戰”是蕭雅團隊排練的常態。據上海肖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簡稱蕭雅公司)總經理謝紅兵介紹,到去年以來創排的8臺大戲,沒有一臺是在正規的場地上排出來的。公司門前的空地、建筑工地、毛坯樓里、老年活動室、樓道走廊、地下室……逮到哪在哪排。夏天大汗淋漓,冬天風刀霜劍,個中艱難苦楚可想而知。
“苦到現在已經苦慣了”,這是蕭雅和謝紅兵都常說的話。
“民營院團最好的一點是鍛煉人,一個人做十個人的活,調音響、打字幕、上吊桿,什么都干,哪缺人我在哪干?!敝x紅兵告訴記者。但他說即便他自己已經是身兼數職,如果比起蕭雅就不值一提了。十年來,謝紅兵目睹著蕭雅是如何將自己投入到藝術產品產銷鏈條的每一個環節上的。從一顆釘子的添置到一頓盒飯的落實,從一位演員的爭取到一個班底的組合,從一個劇目的制作到一片市場的營銷,從一個主演的付出到一個老師的盡責……
賣房、賣車,解決資金困難,蕭雅創作上從不吝投入,卻要在自己消費上斤斤計較。一張餐巾紙都要正面、反面、折起來一直擦到不能擦才舍得扔掉成了蕭雅多年養成的習慣。
這樣的一個人,帶著背后的一個團隊,十年間創排了《狀元未了情》《何文秀傳奇》《盤妻索妻》《秋海棠》《綠林奇緣》《碧玉簪》《花為媒》《巡按斬父》以及新版《狀元未了情》9臺大戲、1臺綜合的尹派折子戲、1部越劇電視連續劇《何文秀傳奇》、1部越劇數字電影《盤妻索妻》,演出足跡遍布全國40多個大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演出場次近3500場,觀眾人次近350萬,演出劇目多次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大獎。蕭雅本人因主演《狀元未了情》榮獲第21屆梅花獎,2010年該劇應邀參加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民營劇團優秀劇目展演活動并作為閉幕演出,受到李長春、劉云山、劉延東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