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
主席臺
“那一刻,敵人打到了我的村莊,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聞到故鄉泥土的芳香,一樣的流水,一樣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歡笑和夢想……”1939年,這首由端木蕻良作詞的《嘉陵江上》在中華大地傳唱開來,吟誦著千萬失去土地家園的同胞的悲壯心聲。這位年輕的作家,早就把自己的人生和創作同祖國民族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直至終生。9月25日,是端木蕻良誕辰百年的日子。中國作家協會9月21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端木蕻良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座談會并講話,會議由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冰主持。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陳建功,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出席座談會。
端木蕻良是我國著名作家、紅學家,曾任中國作協理事、北京文聯副秘書長、北京作協副主席。1928年發表處女作《母親》,由此踏上文學創作的道路,此后他赴上海從事左翼文學活動,成為東北作家群的重要作家。端木蕻良一生筆耕不輟,廣泛涉獵小說、散文、劇本、詩歌等多種體裁,在7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共創作小說、劇本70多部,寫下了《科爾沁旗草原》《鴜鷺湖的憂郁》《大地的海》《大時代》《遙遠的風沙》《曹雪芹》等著作,體現了一位作家感應時代、勇于擔當的精神。而作為一名《紅樓夢》研究專家,端木蕻良亦有著獨特的研究視域,在多年辛勤勤懇懇的研究中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鐵凝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端木蕻良的為人、為文,充分肯定了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作出的貢獻。她說,端木蕻良是那個時代年輕的覺醒者的代表,他的一生始終以國家、民族為己任,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呼喚光明、追求真理。他在“九·一八事變”后以筆為旗、奔走呼號,為救亡圖存和民族解放貢獻自己的力量,寫下了一批精品力作。這些作品充盈著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切和承擔。對故鄉土地的眷戀與癡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又多次深入農村、工廠和部隊,創作了大量謳歌新時代新生活的散文和劇本。上世紀80年代,端木蕻良迎來了創作生涯的又一個高峰,他與夫人鐘耀群合著的《曹雪芹》為中國當代文學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我們回憶那段歷史,一定會記起端木蕻良的名字,他是作家,他也是和人民在一起的戰士。”
鐵凝指出,端木蕻良是杰出的藝術探索者,也是執著的文化傳承者和創造者。他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現代派藝術的作家,從《科爾沁旗草原》到《曹雪芹》,其創作體現了從世界文學和民族傳統中博采眾長、在民族經驗中探索民族形式的不懈努力。他畢生癡迷紅學,不但改編過相關劇作,也撰寫過《端木蕻良細說〈紅樓夢〉》等頗具影響的研究名作。他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學遺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未曾停下手中的筆。鐵凝希望作家們以前輩作家為榜樣,從他們壯闊奔騰、堅韌執著的生命中汲取力量,更深刻地體認自身的使命和職責,為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繁榮,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探索創造。
參加座談會的作家、評論家、出版家、編輯家及端木蕻良的親朋共同追憶了先生的生活點滴、文學創作歷程及研究成就。其間,大家提到最多的便是端木蕻良為人民寫作、與時代同行的文學信念,及其淡泊名利、正直無私、勤奮創造的高尚品格。他為人和善、平易近人,給同事和年輕的文學愛好者帶來春天般的溫暖。即使身處逆境或身臥病榻,他也依然以極高的熱情從事文學創作和研究工作,鼓舞了一代代作家、學者。與會者提出,端木蕻良的創作蘊含著對東北黑土地的真摯情感,他筆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埋藏著一位流亡作家對故土深情的回望與思考。他21歲寫下的《科爾沁旗草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杰作,小說氣勢宏大、語言成熟,體現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具有史詩品格。他對《紅樓夢》創作經驗的總結為紅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他反對過度解讀,提出以“不求甚解”的態度把《紅樓夢》當成文學作品來理解,強調“心領神會”的審美閱讀與人生領悟。時至今日,學術界對端木蕻良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家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研究者進入這一領域,對其進行更全面、深入的發現與研究。
吳義勤、張慶善、趙大年、吳福輝、田耕、關紀新、張守仁、孫玉明及端木蕻良之女鐘蕻等60余人參加座談會。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