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淑平與尹為民表演二人轉《西廂觀畫》
她是曲藝界唯一一個兩次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的演員,她是二人轉發展300多年來第一個舉辦專場演唱會的人,她首次將二人轉帶到了春晚的舞臺,她是一名演員同時又是一位大學教授……她就是閆淑平,一位始終不渝地堅持傳統,堅持她自己所欣賞的藝術精華的二人轉表演藝術家。
1979年,16歲的閆淑平考入黑龍江省龍江縣民間藝術團,但那時的她并不清楚什么是二人轉,因為從小就喜愛唱歌跳舞、且有著非常好的嗓音天賦的閆淑平當時是以唱歌考入劇團的。而從不知道什么是二人轉到認識二人轉、會唱二人轉,最后到愛上二人轉,這個過程閆淑平花了32年。32年雖然是一個充滿著酸甜苦辣的過程,但在閆淑平眼里這又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閆淑平說:“那時候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事業上,我天天只知道練功,就是一門心思想把團里所有的曲目都學會,一有機會就上臺演出,畢竟舞臺就是我們演員的生命。俗話說二人轉‘好聽不好聽,全聽頭一聲’,有段時間我就專門練這‘頭一聲’,別人練兩遍,我就練三遍。成功的背后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其實只有我一個人能體會和感覺。”功夫不負有心人。1983年,由閆淑平演出的二人轉《叔嫂情》代表龍江縣藝術團參加黑龍江省二人轉大獎賽,她以俊美的扮相、甜美的唱腔引起了大賽組委會的關注,并獲得了表演一等獎。“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我走上了為二人轉癡迷奉獻的‘不歸途’。”閆淑平說。
1984年,嶄露頭角的閆淑平來到了她夢寐以求的吉林省民間藝術團,如魚得水的她很快在這里脫穎而出。《豬八戒拱地》《老漢背妻》《老拜年》等一個個精彩的唱段和作品相繼推出。而讓更多觀眾熟知閆淑平的還得屬1996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她與潘長江表演的音樂小品《過河》。對表演充滿熱情的閆淑平除了在舞臺上展現風采外,她還多次走進熒屏。1996年,在長篇電視劇《關東吉普賽》和《原野上的馬車》中,閆淑平均出演女一號,隨后又在《完顏阿骨打》《關東金王》《喜慶農家》《關東魚王》《八月高粱紅》等影視劇中出演主要角色。
這幾年受某些人演出風格的影響,很多觀眾印象中的二人轉總是打情罵俏,格調甚至有些低。“真正的二人轉完全不是這樣的。”閆淑平說,總的來說,現在大致有兩種二人轉,一種屬于脫口秀式的二人轉,另一種則是比較傳統的二人轉。我不排斥脫口秀式的二人轉,因為這些演員也要生存,但我想真正的二人轉藝術還是要回歸它原來的狀態發展下去,否則再往下走就是變了質的二人轉了。作為二人轉藝術傳承中承上啟下的一代人,我們有責任去宣傳、傳承真正的二人轉藝術,讓更多人了解二人轉真正的藝術魅力。
如今的閆淑平除了二人轉表演藝術家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長春師范學院傳媒學院的副院長、教授。但從舞臺到講臺的角色轉變也讓閆淑平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適應過程。“從30多年的舞臺突然來到講臺,要想很自然地適應的確很難。我很在意舞臺上的那份光彩,但我希望在講臺上也能。第一次在學院講課時,教室里掌聲不斷,激動得我當天一夜都沒睡著,沒想到這些‘80后’、‘90后’能接納二人轉這門傳統藝術,這不僅加快了我調整心情的狀態,也更讓我對二人轉的發展充滿信心。”閆淑平說。而自從有了這個新的身份后,閆淑平也開始萌生出一個想法:東北有很多二人轉學校,但大多都不正規,所以她想在學院開出一塊這方面的沃土,專門培養二人轉演員。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二人轉,每次演出她都會拿二人轉向觀眾進行專業的介紹,讓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二人轉。
幾十年走來,閆淑平說她也曾有過無數次的彷徨和迷茫,尤其是看到近些年市場上很多脫口秀式的二人轉影響到傳統二人轉。“每當看到很多脫口秀演員買車買房了而很多傳統二人轉演員卻買不起時,我就在不斷地問自己,二人轉究竟該怎么走,慢慢地,我想通了,那就是走自己的路,因為無論是什么時候,藝術都不能被現實所打敗,雖然往下走還會面臨很多困難,但我會一直堅持、堅持、再堅持。”閆淑平感言。
談起9月8日那場演唱會對自己的意義,閆淑平難掩心中的那份激動:“這是我和所有二人轉演員的一個夢想,我很幸運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是我藝術生涯的一次匯報和總結,但絕不是終點,我會很快收拾起激動的心情,因為接下來的任務還很重,我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去發現更多好苗子,然后努力地去培養他們,從而傳承和發展我們的二人轉藝術。”說到現在的工作,閆淑平表示,“雖然現在關系落在了長春師范學院,但作為一個演員,我時刻不會放棄自己的舞臺,因為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東北二人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