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蜀繡走進人民大會堂
郭永祥(右二)和蔣東升(右三)參觀蜀繡《秋色高原》
近日,蜀繡《秋色高原》完成了三個月的繡制工作,在文殊坊圓滿封針,并將運往北京人民大會堂,與其他三幅蘇繡、湘繡、粵繡作品,作為我國刺繡藝術的代表,裝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內。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文聯主席郭永祥,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蔣東生在省民協秘書長孟燕的陪同下前往慰問了繡制團隊。
郭永祥、蔣東生來到繡制工作室,參觀了氣勢恢宏的完成作品,并與作品30多名主創人員進行了親切座談,聽取了創作工作匯報。郭永祥在座談會上對蜀繡《秋色高原》的創作給予了高度肯定,他在講話中說,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省文聯、省民協的負責同志多次關心創作進度,高度重視、全程關注,為的就是創作推出具有巴蜀特色的代表性精品力作,在民間工藝大師孟德芝的帶領下,全體繡制人員為全國人大會議廳呈現的這件作品,是巧奪天工的藝術結晶,是蜀繡中的精品之作,它的創作將蜀繡這門民間技藝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最后,他對三個多月以來堅持不懈、辛勤創作的全體主創人員表示慰問和祝賀。
蜀繡《秋色高原》長7.5米、高3.4米,以表現四川西南地區壯美風光的攝影佳作為底稿,由四川省民間工藝大師孟德芝領銜40多人參與繡制工作,歷時109天。四川省民協、省美協等單位參與設計,5位巴蜀畫派山水畫大師對其進行了嚴格的藝術把關及審定。
孟德芝在回顧創作過程時說,承擔《秋色高原》的繡制工作以來,他們迅速成立工作小組,聘請四川工藝美術研究所專家共同研討創作方案,反復試驗,最終解決了一系列創作難題,成功地再現了攝影原作的豐富色彩,更賦予作品鮮明的層次和立體感,達到了“雕塑”的效果。
夢苑蜀繡公司書記高德華告訴記者,從繡制工藝上來看,《秋色高原》既有傳統針法的巔峰運用,又有現代工藝的發展創新;從題材上看,作品取自攝影作品,完全具備“近看亂而有序,遠看色彩斑斕”的油畫效果,這在蜀繡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因此,《秋色高原》堪稱蜀繡歷史上具有開創性的佳作。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