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充滿時尚元素的民族舞劇
民族舞劇《嫦娥奔月》劇照
古往今來,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一直被人們傳頌著,而且每一個時代都為其增添了不同的養料,并留下一代人傳承、豐富、發展的痕跡。8月24日,在保利劇院精彩呈現的2012年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劇目之一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嫦娥奔月》,在原有傳說的基礎上,圍繞嫦娥、后羿、河伯等人物展開,用舞劇的手法對嫦娥奔月這段神話傳說給予了新的詮釋。
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新近創作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嫦娥奔月》,除了序《殘月》和尾聲《圓月》,還包括《射日》《賜藥》《偷藥》《奔月》4幕,全劇90分鐘連續完成,因此對演員來說體力消耗非常大,但從實際演出效果來看,可謂一氣呵成。談及該劇的創作緣起,總編導、編劇夏廣興表示,最開始是別人來找我們合作拍攝一部關于嫦娥奔月的系列電視劇,但后來因為資金問題,這次合作就沒有實現,不過就此給了我啟發——能否用舞劇的形式來演繹這段傳說。于是他就開始準備劇本,不過真的做起來,一個個困難隨之而來。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戶曉,乍一聽很熟悉,但要將其以舞劇的形式搬上舞臺,在邏輯性、結構性、舞臺時空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現實挑戰,而相比這些,更大的困難是究竟要把嫦娥塑造成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因為通過查閱諸多史料我發現,唐代以前,很多記載把嫦娥說成是一個壞女人,由于過不慣人間的苦日子才偷吃神藥飛上天的,后來我又查閱到漢代一個資料,這里面說嫦娥奔月其實是一種不得已,宋代有些史料也開始把嫦娥往好的方面轉換,這么多的版本放在一起究竟該如何選擇,我糾結了很長時間。”夏廣興介紹說,“不管史料中有多少種說法,但在如今的老百姓心目中,嫦娥大多是美麗、善良的象征,而且月亮在人們的心目中是那么純潔無瑕,如果把嫦娥塑造成一個壞女人,就很難符合群眾的審美要求。因此,最后我們確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把《嫦娥奔月》打造成一部充滿中國文化特色和時尚元素的神奇浪漫、生動感人的高水平中國神話舞劇,從而讓中國遠古的傳統神話用舞劇的形式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所以,具體到劇中人物處理,我們的定位就是要盡可能符合傳統的美好,把嫦娥和后羿塑造成理想中的英雄和美人。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貼近少年兒童的心理,主創人員還對劇中的兩個反面人物在造型和服裝上作了動畫卡通型的處理。”
眾所周知,舞劇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演員在臺上不說也不唱,完全依靠形體的表現力來完成主題思想的闡述、矛盾沖突的展現、人物性格的塑造。該劇藝術表演指導、嫦娥飾演者、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山翀深諳此理,她告訴記者,為了準確刻畫嫦娥的形象,她翻閱了很多有關嫦娥奔月傳說的史料,反復研究連環畫、小人書,乃至電視劇中嫦娥的形象。“在我的理解中,嫦娥既是仙又是人的這么一個形象,所以既要在獨舞或雙人舞的動作處理上展現神仙比較飄逸的感覺,又要很自然地融入群舞中進行交流,突出人的樸實的狀態。”山翀說,“關于嫦娥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有的說嫦娥想過天上的生活,于是就去求玉帝要來仙藥,讓她和后羿都到天上去,但我在劇中所要表現的嫦娥是為了不讓河伯吃了仙藥去禍害人民,才忍痛與后羿分離吃下仙藥的,因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嫦娥一直是一個美好的形象,所以要盡可能地把嫦娥的美麗,對愛情的忠貞和對老百姓的熱愛表現出來。”
舞劇是綜合舞蹈、音樂、美術于同一舞臺空間的戲劇藝術形式,所以音樂在其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擔任該劇作曲的是國家一級作曲楊青,他曾為《蘭花花》《白鹿原》《長恨歌》《伏羲一畫開天》等多部舞劇配樂,談及該劇的音樂創作,楊青表示,《伏羲一畫開天》雖然與《嫦娥奔月》都是中國神話傳說,但《伏羲一畫開天》的故事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在配樂時就從突出地方特色入手,但這部劇不一樣,嫦娥奔月的故事沒有具體的發生地點,所以就不能再在地方特色上做文章了。再加上導演對這部劇的定位是好看、好聽、好玩,所以涉及到音樂方面就得要好聽。經過多番研究,最后決定借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的一些元素來展開,這樣既能突出音樂的民族性,又是觀眾比較熟悉的。不僅如此,劇中所使用的樂器也都進行了反復考證,就拿第二幕《賜藥》來說,當西王母下凡賜藥給后羿時,陪侍兩邊的女演員手中拿的都是箜篌。為什么會選擇這件樂器呢?楊青解釋說,最開始也曾考慮過用編鐘、塤、古琴等具有中國特別音色的樂器,但后來一想,遠古時期還沒有編鐘,古琴又太過文人氣,而箜篌不僅是一件很古老的樂器,而且造型好看、音色好聽,更重要的是能帶給觀眾很多想象。
(編輯:偉偉)
· | 時尚也藝術 2012七大跨界合作盤點 組圖 |
· | 沙畫進步快衰落也快 時尚藝術必須“更時尚” |
· | 【特約稿件】藝術的追求 所謂時尚 |
· | 百年珍珠演繹時尚新風 |
· | 音樂選秀的可取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