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平原”這片寫作領地
堅守“平原”這片寫作領地
——河南省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李佩甫談“中原作家群”
記者:李主席,作為河南作家的領軍人物,您對這次圖書博覽會中國作家館以“文學中原崛起”為主題舉辦系列活動有何看法?
李佩甫:生長在中原大地上的作家,深受傳統文化的浸潤和滋養,具有十分可貴的堅韌性和包容性。這里有一大批“埋頭創作、不事張揚”的作家群體。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河南文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與作家們的這種可貴品質密切相關。目前包括在京的豫籍作家在內,可以說出一長串響亮的名字。如:在京的豫籍作家有周大新、閻連科、劉震云、柳建偉、劉慶邦、朱秀海、邢軍紀、邱華棟、李洱、何向陽、梁鴻、計文君等;省內的有張一弓、南丁、二月河、田中禾、張斌、李佩甫、張宇、鄭彥英、楊東明、孫方友、墨白、邵麗、喬葉、孫廣舉、何弘、傅愛毛、孟憲明、王安琪、南豫見、侯鈺鑫、焦述、南飛雁、行者、李天岑、王綬青、馬新朝、藍藍、馮杰、周同賓、王劍冰、王鋼、劉先琴、廖華歌、耿占春、孫先科,等等。此次進京參加中國作家館的系列主題活動,對我們來說是一次集體亮相。“文學中原崛起”這個提法既是一種良好的祝愿,也是對我們的期望。
記者:“中原作家群”是中國文壇最具實力的創作隊伍之一,您認為類似的活動對“文學中原崛起”有哪些幫助?
李佩甫:在當前這個變革的時代,如何在堅守自身的文學信念和文學精神的同時取得新突破,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此次“中原作家群”首度在中國作家館集體亮相,說明中國作協對河南文學界的信任、鼓勵和支持,同時也是對我們的一次集體檢閱和考驗;既是中原作家群風采的一次展示,又是一個為今后明確創作方向的研討會。這對于河南文學的發展來說,又是一個新的契機。
記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文學最輝煌的是哪個時期?在您的記憶中,外部文學環境的變化給您帶來哪些特別深刻的感受?
李佩甫: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以張一弓的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獲全國中篇大獎為代表,河南文壇先后有一大批作品,如南丁的《旗》、張有德的《辣椒》、張宇的《活鬼》、王鋼的《野花瓣》等,在全國引起廣泛的影響。另一方面,二十世紀末先后豫籍作家劉震云、周大新、閆連科、朱秀海、張一弓、李佩甫、張宇、鄭彥英、張斌、邵麗等不斷有長篇小說問世,在全國引起關注。再有就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了。
地處中原腹地的“中原作家群”有良好的文學傳幫帶的傳統,現在可以說是“四代同堂”。特別是近年來,河南每年出版長篇小說及各門類文學作品上百部、集,每年都有各類作品獲各種文學獎勵。河南作家的最大優點是“埋頭創作、不事張揚”,這本是優點,現在成了我們的“短板”,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當然,三十多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正在不斷地提高。但是,我們的文學,一個作為國民精神生活標尺的文學,正在一日一日地邊緣化。文學作品思想性的喪失,文學作品藝術品質低劣化的傾向,是導致文學走向邊緣化的主要原因。更讓人慚愧的是,文學語言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地位。
我想說的是,堅守是文學的品格和態度,創新是文學的精神和方向。中國作家生逢其時,經歷了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巨大的變化同時又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文學是社會生活的沙盤,作家面對急劇變化中的社會生活,思考的時間還遠遠不夠。
記者:作為河南本土作家,區域的風土人情、故鄉的生活經驗對您的創作產生過哪些重要的影響?相對于其他地區,河南作家的創作有哪些明顯的特點?
李佩甫: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傳統。這里既是黃、淮、濟水三條大河流經地,也是老子、莊子、孫子、杜甫、韓愈、劉禹錫等生活過的地方,深得傳統文化的浸潤。同時,這又是一塊歷史上朝代更替頻繁、風侵雨蝕、災難深重的土地。
應該說,在平原,土地是很寬厚的,給人吃、給人住,任人踐踏,承擔著生命,同時也承擔著死亡。土地又是很沉默的,從未抗拒過人的暴力,卻一次次給人以警示。在平原,草是最為低賤的植物,平原上的草是在“敗中求生,小中求活”的,它靠的就是四個字:生生不息。
同時,“平原”是“中原作家群”的生養之地,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也是我們的寫作領地。在文學創作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平原”,就有了一種“家”的感覺。當然,這里的“平原”已經不是具象的,而是心中的。
記者:最近您推出了《生命冊》,這部小說和您以往的作品有什么不同?您下一步有什么創作計劃?
李佩甫:《生命冊》先在今年的《人民文學》前兩期全文發表了,后來又由作家出版社今年三月出版。它和《羊的門》、《城的燈》一起,成為本人創作的“平原三部曲”。小說寫的是“一個背著土地行走的人”,“平原”上眾多生命現象及生存狀態是他成長的“背景”,是植入靈魂的記憶,也是他的“營養缽”。從另一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自省書,是一個人五十年的心靈史,也是一部中國式的“變形記”。這部長篇寫了三年,卻是我用了五十年的時間來完成的。現在,我準備休整一下,補補氣。當然,我今后的寫作方向仍然是“我的平原”。
光明日報記者 劉先琴 王國平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