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七日上午,全國省級文聯(作協)系統首個小作家分會——北京作家協會小作家分會成立。十四位小作家成為首批會員,他們均是北京市文聯正在開展的“東方少年·中國夢”新創意中小學生作文大賽的優秀獲獎者。
近些年,一些地方根據社會發展新形勢,對傳統作協體制進行了改革。比如過去不入主流“法眼”的網絡作家,有不少人被吸納為作協會員,有的作協還成立了網絡作家分會。現在北京作協成立小作家分會,無疑也是一個創新嘗試。不過,這樣一個分會,是否有必要成立呢?
首先必須承認,有不少未成年人雖然年齡不大,卻已經在文學創作方面嶄露頭角,甚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們中有些人較早顯露出作家潛質,并且有從事文學創作工作的愿望。對這樣的“苗子”,作協組織應當注意發現,并積極栽培,在合適的時機將他們吸收入會。
然而,僅僅是在一次中小學生作文大賽中獲獎,就將獲獎者吸收為作協分會會員,卻未免有些輕率。因為學生作文寫得好,不等于文學創作有成就,何況只是一次賽事,獲獎有很強的偶然性。要知道,中小學生作文,并不等于小說、散文、戲劇、文藝評論等正式文學作品。如果文章寫得不錯就可成為作協會員,那是否大多數媒體記者和文字秘書都可被稱作家呢?
當然,作文大賽中獲獎的學生中,肯定有對文學創作感興趣的,甚至不少人有這方面的理想。成年作家的創造,也有不少是從寫作文起步的。但是,鼓勵中小學生的寫作熱情,未必就要為他們成立作協組織。事實上,很多愛寫作文的中小學生,對文學和作家的認識還比較模糊。現實中,確實經常有“小作家”的稱呼,乃至有類似于“小作家協會”之類的團體,但那只是一種形象的叫法。而這個小作家分會,卻是文聯系統北京作家協會的正式分會。有誰見過校園里常見的“兒童銀行”“少年軍校”,作為一個下屬機構設在真正的銀行和軍校里的?
其實,這些年社會對現行的作協體制,早已提出過各種質疑和不滿。因為作協本應是民間團體,作家身份應當由作品來界定,但我們的作協機構,卻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作家的管理機構。作協會員在相當程度上,也成了一種官方身份資格和榮譽稱號,與創作情況關系不很大,成為作協會員主要靠行政審批。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讓作文比賽獲獎的中小學生成為作協會員,并專門為他們設立分會,很可能會助長他們的虛榮心,乃至為家長新增一個名利爭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