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成被操縱的偽真實 業內:觀眾愛看
近日“護寶錘還是砸寶錘”的爭論,最后竟然引發了對節目真假的質疑,這或許令所有人始料不及。“這本來就是一個在表演的節目。”曾經參與節目的北京東方大學文物學院院長李彥君此言一出,觀眾恍然大悟:那一次次驚心動魄的落錘,竟然都是事先編排好的戲碼。
其實,像好萊塢大片一樣導演節目,《天下收藏》并不是首例。人們好奇的是,回顧這些年來的內地電視熒屏,從最初的選秀、情感、調解、相親到如今的鑒寶,為什么某些以真實為看點的綜藝類節目,最后竟原形畢露——不過是被操縱的偽真實?
模糊虛構與真實
偽真實,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吳保和的話來說,就是模糊甚至跨越了虛構和真實的邊界。在早些年的電視節目中,這二者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并且在電視人和觀眾中達成共識,比如新聞節目是真實的,電視劇是虛構的。不過,自從1999年全球首個真人秀節目《老大哥》在荷蘭誕生并一炮而紅之后,一種新的綜藝節目類型開始在全世界遍地開花——吳保和稱之為“觀眾參與類”節目。近年來先后出現在內地熒屏上的選秀、調解、相親和鑒寶等節目,都屬于此類。這種參與,并不是像以往那樣坐在演播大廳里鼓掌叫好,而是親身參與到節目的進程中,比如投票決定選手的去留,或者通過報名成為節目主角。
順理成章地,此類節目都爭相給自己貼上“真實”的標簽——從參與者到事件發展過程都是真實存在的,沒有人為導演和干預的成分。只有這樣,結果才因為不可預期而充滿懸念,參與者在現場的即時反應也才能成為吸引觀眾的一大看點。但隨著節目的紅火,觀眾開始發現,不少綜藝節目從真實滑向了偽真實:它們打著真實的旗號,但其實不少元素都經過了編導和包裝。比如一些選秀節目里,音樂學院畢業的選手,硬要包裝成小工小販;明明是生于城市長于城市、能說一口標準普通話的選手,非要給人家穿上大花衣褲,操起濃重方言,再配上來自農村的“親友團”。再看有的情感調解類節目,雖說講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亮相的往往是比“瓊瑤劇”還煽情夸張的苦命夫妻。而這次鑒寶節目爆出的內幕是,節目組事先從潘家園等舊貨市場故意買來假貨,再由所謂的“持寶人”上臺表演一番。觀眾坐在電視機前體會如過山車般的情緒起伏,但一切其實早就注定。
與策劃密不可分
是誰操縱了偽真實?有一種觀點認為,電視綜藝節目的偽真實傾向與節目制作過程中的策劃密不可分。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成立。一位參與多個電視節目策劃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設計沖突,制造峰回路轉,最大限度地調動起觀眾的情感波瀾,是當下很多綜藝節目普遍使用的策劃手段。
就拿真人秀節目來說,尋找和挑選選手,就是策劃的重要部分。因為真人秀節目是以平民化的姿態出現的,能否縮小參與者和觀眾的心理距離就成為民心向背的關鍵。在一個真人秀節目的籌備初期,對于應該尋找什么樣的人、這些人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就會有詳細規定,這些規定包括參與者的性別、年齡、職業、性格等等,原則是必須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而在最大范圍內獲得觀眾的認同。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選秀節目雖然聲稱歡迎大家報名,但最后亮相的選手絕大部分是節目組尋找而來的,真正海選出來的只占很少部分。
節目的后期剪輯同樣經過精心策劃,有些堪比好萊塢大片,通過節奏的把控,精準地制造觀眾的心理波動。曾有心理學家研究過《英國達人》的剪輯規律:一次錄制多期,然后把精彩的和不精彩的段落按照一定規律重新排列后播出。這些規律包括開頭要有一個比較精彩的節目(但不是最精彩的);每隔最多15分鐘就安排一個能提起觀眾興趣的節目;有些表演的任務是打醬油,選手根本沒有自我介紹和陳述夢想的機會;最精彩的節目放在相當于電影的高潮處——大約2/3的時間——播出;結尾最好是一個無厘頭的搞笑。
為迎合觀眾心態
但策劃和偽真實之間必然會劃上等號嗎?吳保和多年擔任廣電編導專業教學工作,對電視文藝節目的策劃有所研究。在他看來,策劃是吸引觀眾眼球的重要手段,但策劃只負責對素材的挑選和編排,并不改變素材的真實性,也不預先設定事件發展的結果,它與偽真實的區別就好像電腦游戲和影視作品。說得再直白一點:在選秀節目里,挑選草根選手,叫做策劃;把職業歌手包裝成普通的歌唱愛好者,就叫偽真實。而在鑒寶節目里,把每件被砸的贗品穿插安排在不同日期播出,叫策劃;買了贗品安排打假,就叫偽真實。
策劃越了界,才會變成偽真實。問題是這股越界的力量究竟從何而來?“沒有人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韙,任何一個節目的制作者,都清楚地知道觀眾愛看什么。”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記者,這句話背后的潛臺詞是:有什么樣的觀眾,就會催生什么樣的電視節目。仍然以鑒寶類節目為例,吳保和向記者介紹說,雖然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但此類節目最初卻是起源于英國,傳播到日本和我國港臺地區之后,才在近兩年被引進到內地,而相比起發源地已經“變異”不少:英國版鑒寶節目的主角大多是被遺棄的老屋和祖父輩傳下的物品,后輩無人能識,上節目一來是分享物品背后的家族故事,同時希望有人能幫忙識別物品,至于判斷市場價值,是節目中非常小的一個環節。到了內地之后,這一類節目中的文物就直接被簡化成了“砸不砸”和“值多少錢”。在吳保和看來,這和大眾心態其實是一致的:“關于文物,大家最關心的就是這兩個問題。”至于用砸贗品來制造轟動效應,同樣也是順應觀眾的心理期待。“觀眾看這種節目,就是為了看砸下去的那一下子,就像王朔早些年的書名:玩的就是心跳。”
在這種心理期待下,一些明顯的導演痕跡被忽略了:“每周播出一期,每期都要砸一樣東西。哪有那么大膽子?現在文物造假手段高超,把專家眼睛都看花了,誰敢說砸就砸?一期節目的制作費用是多少?萬一砸錯了,都放進去還不夠賠。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吳保和如此表示。但大多數觀眾卻顧不上想這么多,他們沉浸在砸還是不砸引發的糾結和心跳間,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成了這偽真實里的一分子。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