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國式美聲進行到底——記“80后”女高音歌唱家王莉
王莉在民族歌劇《運河謠》中的演出照
舞臺上,經典法國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俏皮可愛的機器人小姐奧林匹亞、中國民族歌劇《江姐》中大義凜然的江雪琴、中國音樂劇《二月吟》中命運多舛的歌女阿莉、中國原創歌劇《運河謠》中凄美善良的盲女關硯硯,這些不同類型、形象迥異的人物的塑造者,卻都是同一人,她就是空政文工團青年演員王莉。各具特色、風格多樣的舞臺作品,她均能從容應對,跨界演唱而不著痕跡,令記者對這位“80后”的演員平添了幾分敬佩。初見王莉,便被她的自信與熱情深深感染。日前,她入選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十大女高音歌唱家,并于8月23日參加十大女高音歌唱家音樂會,她因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而引人關注。
賽場上的歷練:
努力尋找自己的特點
王莉像很多“80后”年輕人一樣,青春、張揚,但對于自己鐘愛的美聲事業卻體現出了難得的堅定不移。她說:“我要改變觀眾對美聲固有的看法,讓中國的美聲走進千家萬戶。”談起自己的歌唱事業,王莉的思路有條不紊,清晰敏捷,與同齡人相較有一種難得的成熟與老練,這與她多年來豐富的演唱經驗不無關系。“如果說小時候對美聲的感覺是模糊的,那么自1997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之后,我對美聲的認識變得清晰起來,我覺得唱美聲很放松,很寫意。”王莉從進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馬秋華學習聲樂開始,就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聲樂比賽。“賽場是最能歷練人的地方,不僅能聆聽評委的點評,從而改進,還能與競爭對手相互切磋,開闊視野。”令人欣慰的是,她每每參賽均有所斬獲:1998年獲全國“推新人”大賽美聲專業組一等獎;1999年獲BTV“百靈鳥”杯電視歌手大獎賽美聲專業組二等獎;2000年,王莉讀大三時,因獲文化部全國藝術歌曲大賽演唱一等獎而被空政文工團破格錄取入伍。之后,王莉在2001年獲首屆中國人唱外國歌曲電視大獎賽冠軍,同年赴德國參加“新聲音”國際聲樂大賽獲國際最佳音色獎,同年獲得國家廣電總局中國歌手“金號獎”、“全國聽眾最喜愛歌手”大賽美聲唱法“最佳新人”、美聲專業組“十佳歌手”榮譽稱號;2003年獲國家廣電總局中國歌手“金號獎”美聲專業組“最佳女歌手”、“全國十佳”美聲專場“最具人氣獎”;2004年獲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賽美聲專業組個人金獎……為了自己的目標,王莉幾乎是爭分奪秒,沒有一絲的懈怠。
參加聲樂比賽磨礪了王莉的演唱和舞臺經驗,更加明確了她在歌唱事業上的方向。在這么多的比賽中,對于王莉而言最重要的有兩場,一是出訪德國獲得的國際最佳音色獎,一是第十一屆青歌賽金獎。前者讓她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后者則將她帶入了更為廣大觀眾的視野。
因為入伍,王莉與其他演員相比,并沒有在國外求學的經歷,最多也就參加過一些大師班的學習,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國產歌手,所以在德國的學習和比賽,讓她格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明白了應如何揚長避短。“我雖然得了國際最佳音色獎,但在西洋歌劇的演唱上,語言是有問題的。唱國外的音樂作品如果沒有當地文化的陶冶,唱詞的把握始終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坎兒。即便是依葫蘆畫瓢畫對了,但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依舊是頗欠火候的。”“德國之行讓我明白我缺什么了,我也知道我要什么了,我還知道中國的美聲應該怎么發展了。我既然在部隊,就好好地把中國的美聲發揚光大。”這是王莉德國之行的感觸,之后她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2004年獲得青歌賽金獎,可以說為王莉的理想插上了翅膀,成為她人生的一大轉折。
“比賽完之后,大家都說我是時尚的‘80后’美聲歌唱家的代表,這點我并不否認。我就是想改變大家對美聲的看法。西洋歌曲在中國的受眾面很窄,我想做的就是洋為中用,將美聲唱法和中國語言結合起來,尋找自己的特點,推廣中國式的美聲。”
舞臺上的實踐:
聲音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青歌賽讓王莉獲得了較高的知名度,也帶給她更多實踐的機會。有了業界對自己演唱基本功的肯定,她便開始了在演唱個性上的大膽嘗試。2004年至今共接演了10余部不同風格的舞臺劇,有中國民族歌劇《江姐》第五次復排、法國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國音樂劇《二泉吟》、中國原創歌劇《運河謠》、意大利歌劇《賈尼·斯基基》、中國音樂劇《詠蝶》等。
王莉說:“馬秋華老師曾經告訴我,‘學好美聲之后,可以和不同風格的作品結合。’我記住了老師的話,所以不斷跨界演唱不同風格的歌曲和劇目。”《江姐》就是一個開始。2007年,空政文工團第五次復排大型民族歌劇《江姐》,王莉擔綱主演。對于性格活潑、俏皮可愛的王莉,要演繹好江姐這個錚錚鐵骨、視死如歸的女性形象,的確很難,為此王莉曾去江姐被關押的渣滓洞體驗生活。“最令我感動的是聽渣滓洞紀念館的老館長講,江姐的丈夫被害后,江姐逢人便講她跟丈夫的往日恩情。所以我體會到,江姐對黨的堅貞是與她對丈夫的愛分不開的,江姐首先是個女人、妻子、母親,然后才是黨員、戰士。她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英雄。”所以在唱腔的處理上,王莉賦予了這個角色十分抒情的一面。她比較了江姐四代扮演者的多種唱法,最后根據自己嗓子的優勢和特點,選擇了最為合適的一種:在美聲的基礎上和民族唱法結合。這樣的詮釋使得歌劇中江姐的聲音顯得柔美,充滿韻致,而又不失大氣和堅韌。前四代江姐的唱段都是以民族唱法來闡釋的,而此次用美聲來演繹這部經典歌劇,不能不說是一個創新。2007年10月,《江姐》在國家大劇院正式上演,反響熱烈。美聲的華麗和民族的悠揚、通俗的輕柔的結合使得這部作品既有藝術性、時代性,還有民族性,把江姐作為女性的柔美完美體現出來。
不僅如此,2010年,王莉在音樂劇《二泉吟》的表演中更是將自己擅長的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嫁接,將這部別具江南風情、民族風韻的作品唱出了濃濃的時尚味,受到了觀眾的認可。王莉說:“聲音是為角色服務的。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不管采用什么唱法,只要能夠很好地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就是成功的。”在最新劇目、中國音樂劇《詠蝶》的唱段中,王莉又把通俗和戲曲糅合在一起,豐富了衣蝶這一角色的舞臺形象。值得一提的還有前不久王莉在中國原創歌劇《運河謠》中飾演的盲女關硯硯,不僅形象纖細柔弱,聲音更加凄婉動人。如此看來,王莉每飾演一個角色都各具特色,都是活生生的。
在多部舞臺劇的磨練中,王莉對聲音的把握日漸純熟,演唱方法的運用也更加自如,當然這些演唱都是以美聲為基礎并加以改造的。王莉說:“美聲的唱法是科學的發聲方法,且是一種國際化的趨勢。它可以和任何風格的作品相結合,體現不同的效果,這樣的轉變更加有利于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達。”時下,國內大部分的歌劇演員都以擅長演唱西洋歌劇為榮,但王莉并不贊同,她說:“歌劇舞臺不僅是美聲唱法的平臺,也是民族音樂的平臺,單純的崇洋媚外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洋為中用,把美聲民族化、時尚化,我的目標就是要開創中國式的美聲,讓大家接受并喜歡這種唱法,感受它的美和震撼,而且以后我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音樂劇的演唱上。”
2012年央視春晚上,廖昌永與王莉演唱一曲《天下一家》,曲風大氣又不失親切甜美,取代唱了20多年的《難忘今宵》。春節晚會的傳播力量,讓王莉的聲音傳遍了千家萬戶,而她對中國式美聲唱法的理解也得到了業內的認同。王莉說:“能得到春晚的演出機會,而且是壓軸演出,真的讓我欣喜若狂,也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中國式美聲是我倡導的,怎么樣把它普及開來,重新樹立一個美聲的形象,是我一直要走的路。讓中國人的歌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如同國粹京劇一樣享譽海內外,是我們這一代要做的事情。”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