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臉殼就為神 摘下臉殼就是人 “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亮相國家大劇院
儺戲面具 王新榮 攝
8月15日,由北京民族文化宮、貴州民族文化宮和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亮相國家大劇院,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儺文化展覽。展覽分為“儺的歷史”、“儺戲藝術”和“儺面具藝術”3個單元,共展出各式珍貴文物近500件,包括儺戲表演時使用的儺案、法印、鈴鐺、牛角枚等道具和古樸精致的儺戲服裝,以及來自藏、仡佬、苗、壯、土家、毛南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儺面具,展覽期間觀眾還領略到了精彩的儺戲現場表演。
貴州德江土家族苗族有句諺語:“帶上臉殼就為神,摘下臉殼就是人。”這里說的“臉殼”就是指儺戲中的必備道具——儺面具。中國是世界上面具歷史最悠久、遺存最豐富、流傳最廣泛的國家之一,在繁復多彩的面具品類中,儺面具因角色眾多、制作精美、內涵豐富、流布廣泛而格外引人注目。
此次國家大劇院“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 展出了宮廷儺、鄉人儺、軍儺和寺院儺共420面面具,是主辦方歷經數年,從貴州、云南、廣西、四川、湖南、內蒙古等地歷經辛苦搜集而來,其中不乏從清朝流傳下來的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古面具。據主辦方負責人介紹,這些面具很多都是散落在民間的,為了收集到齊全的一套面具,他們往往要跑很多山路,還要跟老鄉溝通,確實不容易。
在佛教文化中,寺院儺體現得最突出的應數藏地佛教里的“羌姆”和漢地佛教里的“目連戲”。寺院儺是將儺中所內含的“宗教”因素抽離出來加以強化,使儺服務于寺院,并同與之結合的寺院固有宗教內容相互滲透而逐漸獨立成為某種特殊的類型。此次展覽中就有一面始于清末的藏地“護法神”歷史最為久遠、制作相當精美,并突出表現了額頭上幾個小人頭的藏地儺面具特色。
此外,盛行于巴蜀之地的陽戲面具運用寫實簡明的用色與描畫手法,一組漢關公、文生、老生、皇生、安安、山軍、老家院、和尚和小生的面具非常完整,收集不易。另一組來自青海東部的土族節祭面具則完整收納了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和呂布等三國面具,實屬罕見。而展出的來自我國東北地區的薩滿面具始于民國時期,久遠的歷史也為薩滿面具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策展人表示,“這些面具來自中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風格、用途也大有不同,展覽策劃時,我們從儺面具的分類、造型、精品展示等方面為觀眾進行講解。另外本次展覽還結合游戲‘踩禹步’、多媒體展示等策劃,希望能夠給觀眾呈現出一個完整又鮮活的‘儺’的世界。”
展覽期間主辦方還特別邀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帶領的地戲(儺戲的一種)演出班子在國家大劇院東展廳進行現場表演。
熟悉宮崎駿動畫的人對《千與千尋》中帶著面具的無臉男一定不會陌生,無臉男事實上就是日本能劇面孔的體現,而能劇在一些人看來,正是起源于中國的儺戲。
能劇演員尊面具為圣,他們的戲服、道具都可以給別人看,唯獨面具,像珍寶一樣放在鋪上錦布的木盒中,只有演出時才能拿出來。演出前,衣服需要別人幫忙穿戴,而面具一定要自己親自戴上,他們相信,一個面具,是獨一無二的一個角色的靈魂,別人不能侵犯。戴面具的時候,表演者會小心翼翼地從木盒中取出面具,兩手捏著面具的兩側,把面具的正面對著自己的臉說:“我要演你了。”說完,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過來戴好。
儺戲中的角色也帶有玄幻色彩。廣西壯族自治區至今仍常常通過儺來求好收成。例如,掌管收成的是土地公和土地婆,他們是神權社會最基層的神祇,卻享受著中國民間最廣泛的敬奉,掌管著一方土地,受一方民眾供奉。他們雖為神靈,卻都有著笑彎的眉眼和可親的面容,更有甚者笑得嘴巴合不攏、皺紋抹不平,個個都寄托著鄉民們對土地的崇拜、對豐收的向往,表達著鄉民們最簡單最真誠的喜悅。
“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各地舉辦過各種形式的‘儺面具’展覽,然而如此規模的全方位展現包括‘儺’、‘儺戲’和‘儺面具’在內的儺文化的展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楊玲說。國家大劇院一直致力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和保護,相繼推出古琴、昆曲、皮影戲、布袋戲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本次展覽是地戲第一次走進國家最高藝術殿堂,也是大劇院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為“儺戲”,這個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所作的貢獻。
穿越千年的時光,儺從遠古一路走來,一度被認為是迷信,受到沖擊,在許多地方幾近消亡。其實,它是民間的一種法事,活動意圖十分寬泛,比如求子、還愿、沖壽、過關等。它同時也是一種文娛活動,明清以來,以戲劇、舞蹈、雜技等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更是一種表達,表達著我們對生死、自然的思考。現如今,“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但是“儺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由于其深深地扎根于民之訴求,以頑強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延續到今天,活躍于山南海北的村野間。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