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服飾的百年變遷
自古以來,人們便極注重遮身蔽體的衣裳的美觀。“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雖然河源民間服飾并沒這般考究,但仍是齊整、熨帖而舒適的。
牧師家庭 攝于1949年,當時的河源服飾正處于中西方文化交融時期。
金斗熨波刀剪紋
以前的河源人,衣著講究樸素實用、簡便寬敞,大概是要勞動之故,或在城鎮——上城、下城等地做家務幫傭,或在田野下地種菜,長衫曳裾的,多有不便。
河源人衣裳顏色多為素色,藍白黑等色最為流行。其質地多為粗布。當時富貴人家,服飾布料多為綾羅綢緞。
《客家古邑文化書系》之《客家古邑民俗》中記載,與大多數客家地區一樣,河源在清朝時,男女老幼幾乎全部穿“側襟衫”,長袖,立領,布扣,開襟由領口斜向右脅,里襟裝袋。褲子,一律是“大襠褲”,又寬又大,另接四五寸闊的腰頭,腰不開口,多余部分折疊于肚前,以帶系住。褲管又稱褲腳,寬約0.3米。
婦女衣服領邊加滾飾,開襟、袖口、褲腳加花邊等。從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的國際布道影像檔案館里一幅《寄宿學校的女生》老照片可以看出,當時河源女子,大多穿這種樣式,仍保留著中原寬博及右祍的服飾特點。
清未上層社會的男子出外或會客多穿長衫,有時加馬褂套在長衫上面。
舊時,河源未出嫁的姑娘梳辮,已婚少婦盤髻。《寄宿學校的女生》老照片中,一些婦人或少女還帶著抹額。筆者仍記得祖母在世時,亦常戴著這種抹額,抹額中間還有一粒由銀銅掐絲包嵌的綠翡翠。
民國時,男子側襟衫逐漸淘汰,長衫馬褂增多,后來出現中山裝,在知識界開始盛行。勞動者則多穿褂子。婦女則仍保持側襟衫為主,只有少數讀了書的女性改穿旗袍或藍衣黑裙,衣袖明顯縮短至掌根。
仍藏于市區一戶人家的一幅老照片,便能清晰地看到當時服飾正處于“拐點”。該照片攝于1949年1月17日。當時的河源縣城,還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而不遠處的上莞,河源縣人民政府已正式成立并運作。這一家子,由當時的攝影店“國華攝影”拍攝了一張全家福。從這張很清晰的照片可見,舊式衣裳與新式服裝并存,披肩長發與腦后發髻共在,正是中西方文化交融并存之體現。
照片中的年輕人,都穿上了時興的中山裝、領帶、西裝小外套、皮鞋,最年長的父母,也許不習慣新式衣飾,仍舊是慣穿的長衫、側襟衫,男主人手中所抓禮帽,依舊泄露了他所生活的時代風氣。要知道,清末民初上層社會男子戴有帽頂的禮生帽,普通男人戴棉線織的筒狀爪子帽,后多改戴半球形羊毛帽。
1949年往后,“西風”逐漸壓倒“東風”,側襟衫、長衫等舊式衣裳再沒人穿著,服飾完全“現代化”。上世紀80年代后,又有喜愛古風的人,有時穿回旗袍、側襟衫。街上,也重新有了賣唐裝的服裝店,近幾年,甚至有人手工制作漢服賣給他人。
頭上倭墮髻,髻里乾坤深
少女們結婚后,泱泱烏發,便要綰作發髻。發髻盤好后,套上用黑線織成的“髻絡”,用一把銀夾,自下往上把頭發的大部夾住,然后用3把銀叉,自上往下,分左中右,從3個方向把頭發夾住,最后再用一根銀簪橫穿而過,將發髻固定。其中,銀叉均為刀型,銀簪似劍,銀夾似叉,上面刻著各種花紋。
為什么它們呈刀形和劍形呢?這與中原戰亂和客家南遷有著密切的關系。晉、唐、宋時期,大量中原人南遷,沿途難免遭到兵匪阻攔、搶劫,或地方惡勢力的騷擾。為了防身,女人們便隨身攜帶小刀、短劍之類的防身器械自衛,或自盡,以保清白之身。后來,為便攜和隱蔽,女人們便高挽起頭發,把小刀或短劍藏于發髻之間,表面上看起來是束發的簪子,實際上則是自衛的武器,后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客家婦女的頭飾裝飾品。
那頭上的銀簪,除用來防身外,還兼具治病功能。如患有頭痛腦熱等疾病,可用熟雞蛋白將銀簪裹在一起,趁熱在患者身上來回擦拭,療效極佳。這種民間的治病習俗,在客家人中歷代相傳,且沿用至今。大約20年前,筆者的祖母,亦曾用此法,為傷風發熱的我“滾蛋”祛風,那熟蛋一番滾下來,連簪帶蛋,都有些發烏。
另外,若被毒蛇咬傷,用銀簪刺蛇傷處,擠出毒血,可防蛇毒入心。據說,銀簪還有一個特殊用處。姑娘成親時,她的母親必須送給女兒一根銀簪,并交待一些悄悄話。其中,有一件就是這銀簪對男方出現“暴脫”之癥時的保命用法,因而這根銀簪又稱“鴛鴦簪”。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