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口井,找到井,有水喝
自從長篇紀實文學《丹東看守所的故事》相繼在數家報刊發表并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后,李迪這老頭兒這兩年越來越火了。
李迪不是一個喜歡出風頭的人,但總有一些會需要他去參加,總有一些活動需要他去出席,還要接受媒體采訪什么的,推脫不掉,就要去,就要講上幾句,說上兩語。每次講時,他總是很認真、很誠懇,言之切切,發出呼吁。發出什么樣的呼吁呢?四個字:深入生活!對此,他形象地比喻說,生活是一口井,找到井,有水喝!
談起創作《丹東看守所的故事》的體悟,李迪講得最多的主要有兩點:一個是深入生活,一個是要用心去寫作。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他是這樣講的,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周年的大會上,他發言時也是這樣講的。
最近,我時常在想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已經年近65歲的作家,李迪為什么能?我們能不能?如果我們不能,我們為什么不能?竊以為,這不是能力問題,也不是行動問題,最主要的還是態度問題和認識問題,說到底,就是如何正確認識“深入生活”的問題。
顯然,對于“深入生活”這個問題的認識,李迪要比許多當代作家深刻得多,并且較早地付出了行動。盡管他在深入生活時吃了不少苦頭,但同時也嘗到了深入生活的甜頭。
28年前,李迪在《啄木鳥》雜志發表的蜚聲海內外的偵探推理小說《傍晚敲門的女人》就是通過長期蹲點深入生活創作出來的,并以此奠定了在中國當代推理小說中的地位。
2009年11月,李迪應邀參加了中國作協、公安部監所管理局組織的“中國作家走進公安監管場所”活動,第一次來到了全國公安監管戰線先進單位丹東看守所,從此他便與丹東看守所結下了不解之緣。2010年,李迪又被中國作協遴選為第一批定點深入生活的作家。在近兩年的時間內,李迪先后七赴丹東,在丹東看守所度過了數不清的日日夜夜,其間連續兩個春節都是與丹東看守所的干警和在押人員一起度過的。在這里,他與干警們同吃同住同值班。全所干警沒有不認識他的,也沒有他不認識的。在朝夕相處中,李迪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同時被他們的吃苦奉獻精神和他們對在押人員實行的人性化管理所深深感動。在這里,他整天與一群在押人員,甚至是死刑犯打交道,與他們用同一個臉池,上同一個廁所,還經常在放風時與他們一起曬太陽、聊天兒。久而久之,他與這些人中的許多人也成了熟人、朋友。他理解他們的苦惱與憂愁,同時也給予他們應有的安慰和尊重。李迪以他的仁心熱腸,也贏得了所里在押人員的信任和敬重,他們不再把他看成一個來這里體驗生活的作家,而是把他看成一個能說知心話的老大哥,什么話都愿意給他說,給他談,甚至連隱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和心事都會給他講出來。
后來,為了不給看守所添麻煩,也為了更便于接觸、采訪在押人員,李迪找到所領導,要求直接搬到監管區去住。所領導對他說:“老李啊,你都六十多的人啦,住在那兒天冷沒熱水不方便啊!”李迪說:“沒事兒!”就這樣,李迪搬到了與在押人員僅有一墻之隔的陰暗潮濕的小房子里住了下來,并且一住就是許多天,從而也在此“撈”到了更多生動、感人的創作素材。
在丹東看守所,我還聽到了這樣一個既有點兒驚險,又使人感到溫暖的關于李迪的小故事。
李迪初來丹東看守所采訪時,守衛看守所的武警哨兵還不認識他。有一天晚上,他與在押人員一直交談到深夜。當他從談話室出來,沿著高墻貓著腰走回他住的監管區的房間時,武警哨兵突然發現一條黑影走過來,立即用探照燈的強光對準了他,李迪急忙對著哨兵高叫道:“別開槍,我是好人!”隨著李迪來看守所的次數和時間的增多,哨兵們也都慢慢地認識了這個經常走夜路的老頭兒。每當看到他在黑夜里走來,哨兵們還是要打探照燈,只不過不再是出于警惕和防范,而是要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
這個故事聽來真是令人感動。我想,這是哨兵們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向他致禮、向他表達敬意啊!
在這樣艱苦甚至有點兒危險的地方,這樣地深入生活,做這樣的采訪、體驗,對于許多作家來說,三天五天可以,但要堅持一個月、兩個月,甚至堅持七八個月,如今有幾個作家能真正做得到?
《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彭程在評論《丹東看守所的故事》時說道:“閱讀這部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作家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意識。這部作品的成功也再次佐證了一點: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擁抱生活的產物,是作者愛心的凝結。文學必須從生活的深井中挖掘,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夠迸發出打動人心的力量。”
此語又使我想到了李迪多次提到的“要用心去寫作”的話。李迪在這里所講的“用心”二字,我的理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留心”、“上心”,甚至“認真”,而是要用“真心”、動“真情”,帶著“真心”、“真情”去采風、去寫作。無疑,李迪已經通過他的作品向我們證明,只有這樣通過深入生活,用“心”寫出來的作品,才能真正的打動人、感動人。
文學藝術圈兒的人都知道,“深入生活”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延安時期的命題。延安的命題應當而且必須給出當代的回答。李迪的創作給了我們一個擲地有聲、非常精彩的回答。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