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樂爆米花,影院還能賣什么?——國內電影院對多種經營模式的探索
◎ 影院這個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抱著做電影的態度來做影院,卻忘記了這是個典型的小額零售業,最關鍵的其實是消費心理,尤其是非理性的消費心理。
◎ 未來當影院越開越多競爭日趨激烈后,影院之間拼的就是服務。誰的服務更周到、更便民、更親民,誰就會掌握未來。
◎ 影院開展多種經營的業態,應該圍繞電影文化做,突出自己的特點,而不能什么都做,否則看似在短期內會有些利潤,但長遠來看會把品牌做雜,品牌形象就模糊了。
◎ 也許不用做多種經營模式,不一定要把其他收入增加那么多,而是把電影院做到極致就行。如果商業地產把影院房租降低,影院人力成本再降下去,那影院的收入就是票房加可樂和爆米花,也未嘗不可。
當更多好玩的、價格適中的商品出現在電影院,觀眾的消費習慣就會慢慢被培養起來。
星美集團、時代今典集團供圖
時代今典影院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舒昊剛得到一個消息:四五年前,今典在湖南的婁底市開設了一家五星級影院,如今進駐這個城市的第四家影院即將開業,而這個地級市的人口僅二三十萬。這是無數影院從業者的憂慮:當更多的影院在全國遍地開花,競爭日趨激烈,單個影院票房普遍下降。
幾年前,海航活力影業投資(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偉有次到香港去,聽到了香港影院從業者的羨慕:“內地電影人很幸福,制片發行能賺錢,影院也能賺錢。”其時香港的影院因為房租過高已不怎么賺錢。如今內地的電影院也面臨了同樣的問題。與此同時,團購這種消費方式的到來,也讓影院的很多營銷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當團購綁架了電影院,電影院還有什么營銷可言?”陳國偉對記者說,“影院已經到了思考盈利模式的時刻了,重新構架商業模式,是現在的電影院必須面臨的問題。”
在美國,影院的票房收入和零售收入能分別占50%。這是一個被中國電影人經常引用的數字,在中國,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以此為參照和目標,在零售收入僅能占到票房收入10%到15%的中國影院,意味著還有將近40%的空間。這聽起來很大,但是對于中國影院來說,如何開拓這部分的盈利空間,探索多種經營模式,在票房收入之外開展其他經營業態,幾乎沒有現成的路可以走。為此,本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幾家影院并采訪了數位影院經營者,以期窺探這些影院在多種經營模式上的探索。他們取得了哪些經驗?在當前中國的電影市場環境中,他們又會面臨哪些問題?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