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22星”光耀蒼穹50年
1962年,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乃至鄉鎮電影院都懸掛著22張電影明星的照片,這是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推舉的22位“新中國優秀電影演員”,在當時掀起了一股龐大的“追星”旋風。隨著陳強、張瑞芳兩位老一輩藝術家的相繼離世,“22大電影明星”又一次提到大眾視線中。而今年恰恰是“他們”誕生50周年,雖然這個曾在整整一代電影觀眾中掀起不小漣漪的中國電影界史無前例的推舉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他們的故事卻被再次提起,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近這批照片背后那段頗有意思的歷史。
“22大電影明星”的誕生
1959年,國慶10周年之際,電影創作人員拍攝了一大批優秀的影片,形成了新中國電影創作生產的第一個高峰。可是,在隨之而來的反“右傾”運動的沖擊下,以及受國民經濟三年困難時期物資短缺的影響,中國電影的創作生產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文化部,同時在北京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目的是貫徹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總結“大躍進”運動以來的經驗和教訓,改進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方法,并討論文藝工作和電影創作的有關條例。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約請夏衍、陳荒煤、崔嵬、田方及各地電影廠的廠長、編劇、導演和演員們等30多人,到中南海西花廳做客。開飯之前,總理在圍繞文藝界、電影界近期出現的好作品進行的討論中,突然鄭重地對大家說:“現在我們的電影院里都掛著蘇聯的22位電影明星的照片,我們建國都已經12年了,應該有我們自己的明星嘛!夏衍同志,你考慮考慮。”這是周恩來總理第一次提到了有關電影明星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是演員還是導演,一貫稱為“電影工作者”,所以對當時我國的電影從業人員來說,“明星”還是一個新名詞。事實上,周總理此刻提出這個問題,除了有意鼓舞電影工作者的士氣外,更深層的原因則與中蘇關系密切相關。當時,中蘇關系日趨緊張,繼續在全國娛樂場所高掛蘇聯演員的照片,顯然是不合適的。而在隨后的7月1日,周總理邀請與會代表暢游香山,再次鄭重提起有關評選中國自己的電影明星一事。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造星”運動誕生。
會后,身為文化部副部長、主抓電影工作的夏衍倍受鼓舞,便迅速行動起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身先士卒,廣泛收集民意,從電影宣傳方面打開突破口,并在當時真正有實力的長影、上影、北影和八一廠中征求意見。同時,中影公司又以印發演員照片為由,要求各個單位提交成績突出的演員名單,中影公司將名單送交文化部,再送到周總理的辦公桌上。最后由文化部公開統一確定,發布文件通告。這便產生了新中國的“22大電影明星”。
豪華陣容都有誰?
1962年初,文化部發布文件通告: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崔嵬、謝添、陳強、張平、于藍、于洋、謝芳(1963年進入北影);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云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長春電影制片廠的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八一電影制片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以及上海戲劇學院實驗話劇團的祝希娟22位演員定名為“新中國優秀電影演員”,俗稱“22大電影明星”。
被人忽視的前后排名
當年保存下來的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標準照片,其排列順序也許是人們時常忽視、或許也是許多有心人最感興趣的。當年,文化部最后確定的名單順序依次是北影廠、上影廠、長影廠和八一廠。所以,最早在北京廣渠門外大街的“工人俱樂部”里懸掛的“22大電影明星”首位就是北影廠的崔嵬,最后一位是八一廠的王曉棠。但這一排列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同時,文化部也沒有對演員的順序做出明確的指示。演員們雖然很講究名次的順序,但是由于當時“名利思想”等思潮的影響,順序一事還是沒有提出。
但最終,“上影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云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北影廠的崔嵬、謝添、陳強、張平、于藍、于洋、謝芳;長影廠的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八一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以及上海戲劇學院實驗話劇團的祝希娟”這個順序卻成為一直最為普及的“明星組合體”。所以,很多基層電影院里的照片排列順序也大多是以此為標準的。
推選留下些許缺憾
雖然“22大電影明星”的組成側重于在中國影壇上做出了突出貢獻的老、中、青演員,還有在當年拍攝的優秀影片中擔任主演的新秀演員,但是由于名額有限,受各個電影廠的規模大小、演員實力的程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此次評選的結果并不是那么完美。
如今再審視“22大電影明星”的推舉標準,明顯是以新中國電影史作為主要參照體所評選出的。首先,那些解放前就已紅遍大江南北的上海老影星,如阮玲玉、胡蝶、金焰、石揮、藍馬、周璇并未列其中。
從藝術成就上來看,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作為在長影主演和參演影片最多、資格最老的著名藝術家浦克,曾在50年代末選為“全國十名優秀演員”之一的,曾參演過《青春之歌》《紅旗譜》《虎穴追蹤》《國慶十點鐘》《上海姑娘》等影片的北影廠演員趙聯,也都與之擦肩而過。又如在影片《錦上添花》中飾演鐵英的李長樂,當時連“標準照”都沖洗好了,本該作為新秀上榜的,卻因名額有限失之交臂。像這樣的情況,在各大電影廠很普遍,很多都被忍痛割愛。另外,還有很多專門飾演反派的知名演員,如方化、方輝、葛存壯、陳述等,在當時思潮的影響下,根本沒有資格評選。
對于“22大電影明星”,這個有著時代色彩的產物,我們應該用一種客觀地眼光去看待它,用一種冷靜地態度去對待它。無論時代背景如何,這一批優秀演員的的確確地集中代表著新中國影壇十幾年的一個個優質形象的縮影。
永恒的星辰,向這些星光燦爛的名字致敬!
“22大電影明星”今何在?
這些昔日的電影明星中:上官云珠、崔嵬、趙丹、張平、李亞林、白楊、張圓、謝添、孫道臨、陳強、張瑞芳相繼完成了人生的輝煌謝幕。
目前,他們中健在的11位又何在呢?(以下按出生先后排序)
1.于藍:
今年已經91歲高齡的她,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還是希望為中國兒童影視的發展做點貢獻。
2.秦怡:
自1983年丈夫金焰去世后,她一人承擔起照顧精神病兒子和患有癡呆癥姐姐的生活,直到他們相繼離世。同時,她也一直活躍在中國影視界。目前,由她編寫的一部講述我國科學家歷程的影片正在運作當中。她是目前中國電影界老一輩藝術家中最為活躍的一位。
3.王丹鳳:
新世紀之后,她把香港的生意轉讓出去,回上海頤養天年。不過,今年春節不小心摔了一跤,目前,行動不太方便。前幾年,還出版了自己的最后一部傳記《風華絕代——王丹鳳畫傳》。
4.田華:
耄耋之年的她,經常出席多種紅地毯儀式、公益活動。前不久,她還參加了影片《飛越老人院》的拍攝。此前,她還接拍了由祝新運導演的影片《西藏班》。
5.龐學勤:
近年來,年事已高的他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有的時候也會參加一些電影節的開閉幕式演出。其他時間大部分都是在珠海安度晚年。
6.于洋:
7年前痛失愛子的他,并沒有消沉,一直關心著中國電影的發展。2009年,他和秦怡共同出演了數字電影《情醉富春江》,上演一場“夕陽戀”。
7.王心剛:
自1987年拍完影片《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后,他決定息影。2006年,八一廠拍攝電影《我的長征》,王心剛再登銀幕。如今,耄耋之年的他,在大連享受天倫之樂。
8.王曉棠:
步入古稀之年的她一直關心著中國文藝的發展,近年來頻頻出現在社會公益活動的現場。
9.金迪:
1987年,她調入深圳電視臺擔任導演之后,就很少在公眾面前出現了。如今,她居住在深圳,深居簡出。
10.謝芳:
雖然她離休多年,但片約不斷,經常和丈夫張目一起參加多部影視劇的拍攝和一些大型文藝晚會的演出。
11.祝希娟:
近些年,從美國回國的她經常參加一些電影節開閉幕式的活動。在關注中國影視發展的同時,她還會參與部分影視劇的拍攝,沒有活動的時候,他和丈夫侯烽民往返于大連和深圳兩地,安享著幸福的晚年。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