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怎樣才能永遠是電視——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生存探析
挑戰:來自新媒體的沖擊
自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市郊的亞歷山大宮建成世界第一座電視臺以來,電視作為一種嶄新的媒介陪伴人類度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歷程。在80多年的歷史中,隨著技術的進步,電視幾經蛻變,從一開始的黑白影像到現在的全高清數字電視,從之前的被迫直播到錄播到現在的常態化直播,電視見證了歷史,也深深影響了幾代人的生活。當我們還沉醉在電視媒體給我們帶來的全新媒介體驗的時候,新媒體,卻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球,在最短的時間里捕獲了最大多數的受眾,一直處在傳播鏈條最高端的電視媒體一下子亂了陣腳,眾多專家學者紛紛站出來獻計獻策,傾盡全力對電視媒體的輝煌做著最后的掙扎。
來源于慧聰廣電網的信息,截至201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網民數量已經增加到2.84億人,其中超過4000萬人為“網絡視頻獨占群體”,他們只使用網絡視頻而不收看傳統電視,受眾的媒介消費習慣正在悄然改變。
與新媒體短時間內取得的輝煌成就相比,電視的發展越發顯得舉步維艱,甚至一度成為受眾茶余飯后的調侃對象。來源于《新周刊》等雜志的《關于電視進化論的二十二條》這樣評價電視:在電視進化論中,第一次是沙發上長土豆;第二次是遙控器掌握一切;第三次是只有節目沒有臺;第四次是越草根越大聲;第五次是沒有電視只有劇;第六次是直播真播;第七次就是現在:電視是用來聽的。
盡管此類言論有些偏激,不是站在一個非常科學的角度來評價電視,但是其間流露出的對電視的失望情緒已經不言而喻。時間倒退20年,一部在今天看來過于簡單粗陋的電視劇《渴望》,曾讓數以億計的電視觀眾在一個相同的時間紛紛選擇走向電視,創造了一個迄今為止難以逾越的收視奇跡。時間只是過去了20年,電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似乎已經開始成為廣播的替代品。未來的電視應該如何發展?我們可以從《周易·系辭下》的論述中找尋到靈感:即“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今天新媒體大環境帶來的沖擊之下,電視要發展,就要適應新媒體的競爭環境,找尋自己的不足,學習新媒體傳播方式的交互性以及傳播內容的豐富性,不斷改良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
差異:在對比中汲取力量
比爾·蓋茨曾在《未來之路》中這樣描述未來新媒體所能提供的超媒體信息服務:“假設你正在觀看新聞,你看到一個你不認識的人與英國首相走在一起,你想知道她是誰。你用電視的遙控器指著這個人,這個動作就會帶給你關于她的小傳,還有最近出現過的她的其他新聞報道名單。”從蓋茨先生所描繪的這個情形來看,未來的電視將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傳播個體,而完完全全成為網絡媒體的電視版,按照此類主流觀點的推測,媒介融合將是大勢所趨,未來將不會再有報紙、廣播以及電視等獨立的傳播個體,一個我們姑且稱之為X的東西,將會取代所有這些傳統媒體及新媒體的功能,電視,將不復存在。
作為為最大多數的受眾服務的傳播媒介,接下來將會變成什么樣子,顯然應該是受眾最有發言權。新媒體的優勢有很多,比如信息豐富、比如獲取直接、比如享受自由,但是所有這些特點歸納起來,新媒體只有在一個方面有優勢,即媒介的接近性層面。只需要有這么一個X的東西,我們就可以享受報紙、雜志、廣播、電影、電視等等你所能想到的一切媒介給我們提供的服務,但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并沒有自己可以與其他媒體區別開來的生命基因,所謂的新媒體,其實就是報紙+廣播+電視的綜合體。
在來自于新媒體的信息無處不在的今天,電視要繼續做強做大,其實不應該走一條模仿和跟風的道路,不是將自己做得越來越像電腦,而是充分發揮自身的視覺優勢,承擔起用影像來傳播信息,用影像來傳承文明,用影像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以最純粹的語言,體現作為一種獨立媒體的最大傳播價值。
對于電視所有的這些懷疑和爭議之所以存在,在于沒有對影像這個客觀存在的對象進行客觀的分析和了解,也在于目前國內的電視媒體,事實上并沒有完全承擔起用影像來進行信息傳播,用影像來完成敘事的功能。
出路:用影像完成使命
在攝影技術發明后不久,當人們第一次通過幻燈片的形式見到“活動的影像”的時候,其動態的信息展示帶給人們視覺上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而當技術發展到今天,電視本應該承擔起更多依靠畫面來傳達信息的功能的時候,卻被觀眾調侃為“廣播的替代品”,這其實是對電視本體的一種背叛,也是新媒體時代電視喪失自我的明顯表征。
觀看國內的電視作品,確實有只需聽不需看的感覺。比如從去年開始就一直火爆至今的交友類真人秀節目《非誠勿擾》,如果將其整體搬至收音機上收聽,似乎除了對男女嘉賓真實模樣的缺失留有遺憾之外,并不存在多少對該節目所傳達信息的接收障礙。海派清口的創始人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畫面語言在其間傳達的信息近乎于零,幾乎完全可以說是廣播節目的電視版。此外,所有依靠畫面來鋪陳解說的新聞節目以及完全靠聲音來傳達信息的訪談類節目,不管是靜態的圖像還是動態的影像,在此傳達的信息量都無限地接近于零。如果只聽聲音不看畫面不能對你接受信息造成障礙,那么說明畫面語言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也即電視在外表還是電視的時候,其實質已經在畫面語言的習慣性失語中漸行漸遠。
如何用畫面語言來傳達信息,如何通過影像來完成敘事,國內學者對此問題并沒有比較系統的研究,美國學者Fred Shook等人所著的一本名為Television Field Production and Reporting(《電視現場制作和報道》)中的一個觀點倒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作者認為,所謂的影像敘事,即“讓觀眾一起經歷這個過程”。所以,拋開語言、音樂音響等聲音元素,電視要用影像來獨立完成信息傳達的功能,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鏡頭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進行過程性的展示,用影像的動態性來還原真實的生活狀態,用可視性對復雜的信息進行電視化的呈現,用符號性來感知影像背后深沉的情感表達,通過豐富的畫面語言,讓觀眾獲得可體驗的視覺效果,在這中間,事件的過程性以及可體驗性將是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元素。
結語:做最純粹的電視
盡管媒介融合是大勢所趨,但是所有新媒體真正改變的,只是受眾選擇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和習慣,而對信息的獲取以及傳遞,每種媒體都有每種媒體不為其他媒體替代的方式。電視在順應時代潮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保存住純粹的自己,用影像來說話,將影像傳遞信息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中國的電視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其間也創造了不少輝煌,但到目前為止,對影像語言的使用和把握,顯然還處在比較低級的水平。而在商品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最大的經濟價值,許多的電視節目都心甘情愿地成為了收視率的犧牲品,靠宣傳、找噱頭,在不斷娛樂大眾的同時也愚弄了自己,專業素養的喪失將會使自己在平民記者的崛起中失去優勢,而最終在媒介的融合中為他人做嫁衣裳,成為強勢媒體中的一個失去電視獨立性的元素。
當然,對于影像語言的精益求精,需要時間的打磨,更需要經濟的支撐。在時間就是生命的新聞節目中,追求影像展開過程的精致展示勢必會犧牲事件的時效性。筆者認為,任何一種媒介或事物都如硬幣的正反面,在沒辦法盡善盡美的情況下,選擇自己最拿手的才是最聰明的做法。而中國電視的生存和發展,顯然不能僅僅只靠相關的工作人員,體制上的創新將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客觀存在的困難和障礙不應該成為電視媒體健康發展的掣肘,更不應該在壓力面前隨波逐流,回歸影像本身,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么電視,才會永遠都是電視。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