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巨大壓力,需要保護國產電影產業
在世界范圍內,大量國家在電影產業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保證本國電影放映數量、時間,遏制進口影片配額過快增加等政策,對本國電影進行扶持。
面對強勢電影文化的傾銷,與其先毀壞再建設,不如先保護再發展,這才是世界各國、各地區面對好萊塢的巨大壓力對電影文化產業所應當采取的務實態度。
自2006年以后,每年7月暑期檔都是國產影片集中上映期,今年也是如此,優質國產類型商業片趁此機會躍躍欲試。首先,《畫皮Ⅱ》打響暑期檔的第一炮后,多部武打片、驚悚片、動畫片將相繼上映。劉可欣導演,黃渤、季冠霖、王珞丹配音的動畫片《摩爾莊園2海妖寶藏》7月5日上映;梁柏堅導演,趙文卓、楊冪主演的《大武當之天地密碼》7月6日上映;陳嘉上、秦小珍導演,鄧超、劉亦菲、鄭中基、江一燕主演的《四大名捕》7月12日上映;盛志民導演,佟大為、甘薇、秦昊主演的驚悚片《十二星座離奇事件》7月13日上映;除此之外,還有《筆仙》等幾部合拍片。包括《普羅米修斯》《冰河世紀4》《蝙蝠俠前傳3》《特種部隊2》《超凡蜘蛛俠》在內的好萊塢暑期大片都將在這個時間之后才能上映,而7月至少30部國產電影涌入,有媒體、網友語含譏諷地“吐槽”稱,憑借排片優勢,國產片將以不戰而勝的方式成為暑期檔的大贏家,因為進口大片在一段時間內(從6月底《饑餓游戲》等逐漸下線到7月20日《在劫難逃》上映約20天——編者)被屏蔽上映,已然為國產片樹起了一頂風雨不透的保護傘。
持這類說法的言者,并沒有看到在世界范圍,大量國家在電影產業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保證本國電影放映數量、時間,遏制進口影片配額過快增加等政策,對本國電影進行扶持。
不可否認,中國電影不能單靠國家政策的保護就能進步。但好萊塢電影100多年來一直以工業化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中國電影雖然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但在技術、人才、理念、管理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從今年開始在20部進口片的基礎上再增加14部,對國產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沖擊,事實上,在世界范圍內,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部分國家的本土電影產業目前都不具備與好萊塢抗衡的實力,因此,國家政策的保護必不可少。目前國內有些聲音希望全面開放中國的電影市場,用“與狼共舞”的方式促進國產電影的發展。但這種不是一個重量級的競爭,其結果可想而知。有一個很說明問題的例子,1995年1月1日,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1997年全面開放國內的電影市場,當年墨西哥只拍攝了3部電影,而且都沒有進入院線,但在1995年之前,他們每年都拍攝100多部電影,而且票房成績也不錯。現在墨西哥每年只能生產10部左右的電影,可以說,墨西哥具有多樣性的民族文化產業已經支離破碎。我國臺灣也是如此,從2002年開始,由于大量引進好萊塢影片,臺灣本地電影的市場份額只剩下3%左右,直到2008年《海角七號》之后,才逐漸恢復生機。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法國作為公認對本土電影市場的保護做得最到位的國家,要求一個季度中有5周必須上映法國本土長篇電影,同時提取電影票房收入的11%、TV進口收入的5.5%、錄像帶出租收入的2.5%,并從錄像帶/VCD/DVD產業中征收20%的稅,所獲費用則用來培養本國電影新生人才,支持本國電影創作。韓國政府還出臺過一項極具特色的“義務上映制度”,即要求每家影院一年內播放國產影片不得少于146天(目前已降低到73天),電視臺播放國產影片也必須保證達到25%。因為有政策的保護,在不到10年的時間,韓國電影已經取得質的飛躍,到2005年,韓國本土電影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59%。日本雖然沒有配額制度,但建設了占23.6%比例的特定專門放映日本電影的電影院,穩定供應日本電影,目前,日本電影維持在40%,剩下的60%中,好萊塢電影占50%。以上各國的種種政策、措施,無疑給各自的本土電影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間。
所以面對強勢電影文化的傾銷,與其先毀壞再建設,不如先保護再發展,這才是世界各國、各地區面對好萊塢的巨大壓力對電影文化產業所應當采取的務實態度。
從上面可以看出,無論是法國的一季度5周,還是韓國當年的146天、如今的73天,對本土電影的保護,無論時間之長還是力度之大,都遠遠超過了國內某些媒體所謂的“國產電影保護月”。通過了解世界各地區代表國家的電影配額狀況,不難發現,有電影文化傳統的國家其電影政策也是比較強硬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主管部門、相關媒體要給予民族電影創作更大的包容性,給國產電影更大的生存空間,才更加有利于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2012年2月18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將在原本每年引進20部美國電影的基礎上增加14部IMAX或3D電影。而票房分賬將會由13%提高到25%。中國國家廣電總局今年1月17日公布的數據是,2011年電影票房收入131億多元,其中20部進口影片票房收入超過60億元,而2011年國產電影是600余部,進入院線的有200多部,由此可見,進口片單片票房收入遠遠超過國產片。因此,面對新協議的簽訂,各方反響強烈,電影院線固然樂見其成,但對國產電影的投資者和創作者來說,無疑面臨著巨大壓力。2012年6月18日,上海電影節舉辦第三場名為“當新浪潮遭遇航空母艦:華語片的救贖之道”的電影產業論壇,導演賈樟柯、陸川、張元、王小帥、婁燁及制片人江志強等討論了好萊塢影片引進數量增加、分賬比例提高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影響與中國電影面臨的不公平競爭以及盜版、審查等方面的內容。就討論的內容而言,可以明顯感受到,在強大壓力下,中國電影人的焦慮感和產業發展暴露出的問題日趨明顯。面對好萊塢巨制的傾銷,國產電影產業不只是電影人在創作上與其競爭,而且是整體的電影文化、電影環境、電影制度的PK,在整體性上我們是遠遠落后的。
中國電影市場在增加好萊塢影片配額之后,短期內肯定要經歷陣痛,但這也許也是發展電影文化、完善電影環境的機遇,但在發展過程中是不能夠掉以輕心的。當然,對于如何更好地保護、扶持本國電影產業,除了及時出臺各種更加符合電影產業發展規律的政策,我們的主管部門還應在打擊盜版、培育更加寬松的創作環境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