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表演的“詩境”——觀話劇《李白》
黑場,白練,追光,畫外音徐徐而出……雖然觀眾很多,那一刻的劇場卻顯得空曠寂靜,唯有白練上赫然寫著的“李白”二字透著盛唐的滄桑。7月5日至9日,北京人藝經典話劇《李白》首登國家大劇院舞臺,驀然就想起李白那句“狂風亂我心,西掛咸陽樹”。
自1991年首演以來,李白還是那個遲暮請纓的李白;但在演出了21個春秋之后,話劇也許早已不再是這個話劇本身。21年過去了,《李白》演出了近180場,劇中大部分角色新老交替,三四撥人藝演員參演,而李白與其妻子的扮演者始終是濮存昕和龔麗君。這對演員來說無疑是一種考驗。當歲月流逝,舞臺能否承載演員這一持續的往事?
“李白是真正心系國家安危的儒生,他的一片赤誠之心令人動容。”第一次拿到《李白》的劇本時,導演蘇民就掉淚了;北京人藝的表演藝術家于是之也直說“我來演”,但終因身體原因錯過。編劇郭啟宏說:“這部戲所呈現出來的李白,已不再是人們心中‘飄然太白’的固有形象,而是要展現他積極入世的情懷。”那一年,38歲的濮存昕剛到人藝才4年,機遇就此降臨,貼著胡子出演晚年的李白。
這注定是一部文學氣息濃郁的話劇。如水月色漫過劇場,詩人一身青布棉袍,仰天對月,一葉扁舟漂流進大江,“滿城空載明月歸”,其實李白還是飄然的。21年后,從“當時很努力,一心想著要進步”而演得不夠松弛,到如今年近60在舞臺上“憑著直覺演出”,濮存昕似乎也進入到了這一詩歌的境界,并稱“要再演十年”。
從初演到人生不惑而知天命,濮存昕坦言,其間他融入了許多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悟:“劇中的李白出世入世,處在進退抉擇的兩難之中,而現實生活中,我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現在最不喜歡人家看完戲說,你演得真辛苦,這不是在夸我。戲曲演員對表演有個標準,就是‘三形、六勁、心意八,無意者十’:有模有樣有形了得三分;有力量了,亮相準了,臺詞都背下來了,甩腔圓了,得六分;走心動情得八分;而那種看似不經意卻效果全有的表演才能得十分,那是表演的一種境界,非常自由的境界。”
“傳統文化沒有老的概念,只要它流傳下來了,就一定有與當下相關聯的新的東西,直指人心。我想,這部戲是用了李白的形式,來給現代的人們作出一種提示,一種對現代困境的提醒。”濮存昕還表示,雖然爭取能再演10年,但也希望年輕一代的演員能夠成長起來,讓話劇《李白》不斷地演下去、傳承下去。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