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聽好看的《運河謠》
國家大劇院制作的原創歌劇《運河謠》近日在京首演。該劇由黃維諾、董妮編劇,印青作曲、廖向紅導演,呂嘉指揮國家大劇院合唱團與管弦樂團演出。雷佳、王宏偉、王莉、孫礫等出演重要角色,筆者觀看的是由乙組演員王喆、王澤南、金婷婷、王鶴翔出演的該劇。
序曲是抒情的弦樂,如運河靜靜流出。大幕開啟,在大運河的粼粼波光中,主題歌《運河謠》響起。開場戲是鬧鬧熱熱的龍船歌舞,接下來的故事緊張、情節曲折,六場戲一環扣一環,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情節曲折而不拖拉,三個正面角色的處理不落俗套,戲劇節奏很快、流暢且與音樂結合完美。音樂之流暢在于戲劇的流暢,在于歌唱抒情全有戲劇支撐,唱腔以歌唱情,戲中有歌、歌中有情,抒情全在戲劇需要音樂的點上。沒有國產歌劇常見的歌戲生硬、抒情多余,唱詞、唱段雍長、拖拉等毛病,體現出詞曲作家運用音樂手段展演戲劇、張揚戲劇的一種成熟。
這種音樂展演戲劇的成熟,也體現于指揮音樂布局的成熟。《運河謠》序曲長大、起勢平穩,聽來有點電影音樂抒情敘事的味道,讓人擔心音樂的戲劇性會出現問題。然而,伴隨戲劇的深入,音樂力度增強、張力加大,到三幕、四幕高潮處,聽眾開始感受到合唱與樂隊的威力。歌聲、樂隊緊隨戲劇起落沉浮,讓觀眾看戲的同時,充分享受歌劇的音樂魅力。下半場高潮處,管弦歌聲全面放開,音樂的戲劇性彰顯充分且見好就收,沒有半點虛張聲勢。樂隊、合唱表演的干凈利落,予人印象鮮明,顯示出大劇院樂隊與唱隊的表演水平,也顯示出呂嘉駕馭歌劇樂隊與聲樂表演的深厚功力。
《運河謠》音樂展演戲劇有形象、有特點,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音樂設計,以歌謠體加板腔體的寫作方式為主。不照搬西方歌劇宣敘調寫法,不套用西方歌劇主題貫穿的寫作方式。歌劇不排斥說白,譜曲注意四聲、講究上口,基本不見新歌劇“洋歪歪”的宣敘調。《運河謠》音樂主題采取單曲貫穿的方式。主題歌《運河謠》從頭到尾不斷反復若干次,連接戲劇、形成對比,深化了戲劇主題,發揮了音樂揭示戲劇內涵、制造戲劇環境,形成音樂形象的重要作用。歌曲流暢動人,令人回味。終場秦、關夫妻回到北京,群眾大合唱的叫賣調京腔京味,京城文化特色濃郁,予人印象深刻。
《運河謠》打的是民族歌劇的牌子,除開民族的題材、故事,民族的音調素材,音樂東西兼顧、南北雜集。主要演員用的是清一色的民族唱法。乙組演員雖然名氣不大,表演依然出色。這部歌劇戲抬人、人也在抬戲,可以說主要角色入情入戲。秦嘯生扮演者王澤南嗓音明亮、干凈;水紅蓮扮演者王喆演唱活潑、聲音有控制、有張弛;關硯硯扮演者王莉歌聲圓潤、優美;張水鷂扮演者王鶴翔演唱有力度、有表情。
《運河謠》的舞美以實景為主,兼有寫意,一船、一河、一橋為主景,明了簡潔。上半場結尾,到過瓜州閘一段戲時,巨大船體上翹;到水紅蓮放火燒船時,船體上翹且下沉,這些高潮戲景觀帶給觀眾不小沖擊。視覺有刺激、有震撼力。只是現場操作未完全到位,戲劇性還不夠強烈。服裝化妝也寫實,還原明代運河碼頭市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與戲劇傳奇風格十分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廖向紅的場面處理與人物調度。舞臺整體充滿流動,且動中有靜,讓演員有安靜演唱的位置同時場面不乏變化與對比,避免了國產歌劇多數常見的場面呆滯與靜止,給歌劇表演帶來一種音樂劇表演運動的活力。
總之,該劇舞臺、音樂創新多、看點多,相比大劇院的《西施》《山村女教師》《趙氏孤兒》前幾部原創歌劇,創作與表演更為成熟。導演廖向紅說,這部歌劇出臺花了兩年時間。想來,好戲多磨是一條道理。做歌劇,倉促上陣的結果必然是草草收場。比較近十年來的國產原創歌劇,歌劇《運河謠》戲劇扎實、音樂成熟,創制表演整體水平較高,雖然還有些小毛病和小問題,但可以說是一臺準精品的原創歌劇。
民族歌劇《運河謠》民族化的意義,不光是民族故事、民族人物、民族旋律、民族唱法,更是歌劇主題、形式與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匯一起,接上了地氣。大歌劇頌揚肝膽俠義的平民英雄,是舞臺藝術人民性的體現;頌揚大愛大義,也是歌劇舞臺的重要主題。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