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走“土路”才能走得踏實
第四代導演、“老憤青”吳天明以一種“復古”的拍攝方式表達自己對于娛樂圈壞習氣的“反叛”,其新作《百鳥朝鳳》于近日在陜西黃土塬開機,吳天明在創作方式上偏走“土路”——遵循舊式的傳統,讓體驗生活、討論劇本成為演員的“必修課”,而在生活作風上,劇組則以不浪費百姓的“一針一線”為紀律。吳天明表示,自己對當下影視圈的某些行為深感羞恥,希望以行動來捍衛電影創作的尊嚴,向曾經的“純真年代”致敬。
吳天明向曾經的“純真年代”致敬,而我們應向吳天明這類導演致敬。正是吳天明這類導演遵循藝術創作規律,精心打磨電影,才使得電影的百花園美麗紛呈。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付出得多,收獲就會多。然而,有些電影人浮躁得很,一味追求票房和娛樂,形式大于內容,拍攝的電影“缺乏精神的回歸,缺乏對藝術的真誠、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社會人生的思索”。這樣的所謂電影,不過是徒具電影的形式而已。有分析已經指出,現在我國每年的電影產量高達500多部,但只有一半能登陸銀幕,即便是登上銀幕,也只有20%的影片能夠賺錢,60%的影片是賠本賺吆喝。投資電影比之前投資房地產賺錢困難多了。
要拍攝電影,就要走“土路”。所謂的“土路”,不是過去的不符合藝術創作規律的“土路”,而是符合藝術創作規律的踏踏實實的拍攝之路,即深入到真實的生活中去,體驗生活,揣摩人物性格,使塑造的人物形象豐滿并有立體感。現在電影界的現狀是,既缺乏優秀的電影劇本,又缺乏精心塑造人物形象的優秀演員。現在不乏天價演員,但缺乏在藝術道路上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且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6月30日去世的著名電影演員、話劇演員黃宗洛,塑造過100多個小人物。如《茶館》里的松二爺,雖是小人物小角色,但被黃宗洛塑造得栩栩如生,成為觀眾心目中長存的藝術形象,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典型形象。角色無大小,演繹須努力。可是,有些演員盡管主演過很多電影,都沒有給觀眾留下什么印象,因為他或她塑造人物時沒有努力或沒有付出。
電影走“土路”,不只是為了捍衛電影創作的尊嚴,更是對藝術創作規律的尊重,而且電影唯有走“土路”才能走得踏實,走得更遠。《百鳥朝鳳》剛剛開機,質量高低,能否上映,雖然現在還是未知數,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有精心打磨電影的吳天明導演,一定錯不了。而且,一部電影叫好又叫座,需要選材較好、檔期合理、宣傳有效等多種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所有演職人員都精心打磨電影,電影一定會走得更遠。
(編輯:偉偉)
· | “一分鐘電影”讓兒童更安全 讓家長更放心 |
· | 特別關注:2013“輕”電影元年! |
· | 電影類型短片創投季啟動 |
· | 看電影要和下館子一樣有得選 |
· | 電影《咒絲》詮釋心靈驚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