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要背著畫板“為民寫真”——記蔣兆和繪畫藝術發現展
蕭淑芳像 蔣兆和
“作為中國繪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蔣兆和先生集中國傳統水墨技巧與西方造型手段于一體,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表現力。在當前人物畫蓬勃發展的時期,我們有幸在這里觀摩、研究蔣兆和先生的作品,是一次難得而豐富的視覺盛宴!”一位觀眾告訴記者。6月28日,由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協、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美協、北京畫院聯合主辦,蔣兆和藝術研究會、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協辦,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的“盡寫蒼生——蔣兆和繪畫藝術發現展”開幕式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展覽共展出蔣兆和的精品力作70余幅,展覽將持續到7月11日。
此次展覽將最近新發現的素描、油畫、圖案等作品集中展出,同時展出1941年出版的《蔣兆和畫集》和《流民圖》畫稿以及新梳理的相關文獻資料,并且根據上世紀40年代的圖像資料將蔣兆和新中國成立前的畫室環境在展廳進行復原,配合其貫穿一生的重點肖像畫創作與描寫對象原型照片之間的對比陳列,清晰地梳理出蔣兆和一生不斷變化的藝術道路,為觀眾還原一位更加真實的藝術大師。
“國畫大師”自學成才之路
這次展覽的特色之一就是將青年時期蔣兆和在上海求生時所作的設計、圖案作品、油畫、素描等作品進行整理展出,全面呈現蔣兆和早年進行的藝術探索,特別是圖案作品《慰》在1929年參加民國第一屆全國美展,使他從此離開商業圈,跨入專業美術領域并引起廣泛關注。由于戰亂與動蕩毀滅了蔣兆和的許多畫作,幸存下來的早年作品更是為數不多,然而每一幅速寫、每一幅肖像都如點滴露珠般依然散發著光芒。
中國畫史上的傳統派畫家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美術院校教育,而是由師徒傳承而成長為一代大家。蔣兆和早年在上海時是設計師和油畫家、雕塑家,后成為融匯中西的中國畫家,他正是一位沒有接受過任何美術院校訓練而自學起家的藝術大師。這源于蔣兆和藝術的敏銳感覺和對創作規律的把握,此外更多的是他不斷地在向日常生活,向現實社會學習。正是因為如此,蔣兆和的水墨人物畫從創作之初便將關注焦點放在普通民眾的身上。1936年蔣兆和從繁華的上?;氐搅讼鄬Ψ忾]的重慶,拿起毛筆、背起畫板走向民間街頭。這一年正趕上四川發生罕見的旱災,蔣兆和的早期水墨人物畫《朱門酒肉臭》就誕生在重慶的街頭。同時期創作的水墨作品《施舍一個》《街頭小子》《洗衣婦》等均為首次展出,這些源于生活的作品真切地表達了蔣兆和“為民寫真”的創作思想。
“改造中國畫”的實踐
國畫大師齊白石曾在1941年出版的《蔣兆和畫集》中題詞“妙手丹青老,功夫自有神。賣兒三尺畫,壓倒借山人”來形容蔣兆和的人物畫作。蔣兆和很好地實踐了徐悲鴻先生“改造中國畫”的藝術主張,借鑒、吸收了西方繪畫中的某些元素,強調真實地面對描繪對象進行寫生創作,但是他的人物畫更多地保留了傳統中國畫的精神本質。他將素描語言很好地幻化成中國畫的虛實、筆墨和意境,更大程度上發揮了中國畫筆墨氣韻奪造化之功的內涵。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表示,蔣兆和先生從沒有偏離過傳統中國畫的主脈,他的作品幾乎保留了諸如線條、墨韻、取舍、虛實、意境等所有傳統中國畫的元素,與中國畫傳統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此次展覽將蔣兆和創作的人物肖像畫作大范圍地征集整理,作品時間跨度從上世紀30年代一直延續至1981年的絕筆之作《蔣風之像》。并將重點作品刻畫的人物原型照片進行對比陳列,真人照片與作品的對比展出更加強調出蔣兆和對寫生人物的神態把握。從這些肖像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蔣兆和藝術風格變化的線索,從中總結出中國畫創作的規律和精神內涵,從而為今天的人物畫創作和發展提供更具價值的參照意義。
延伸 >>
《流民圖》畫稿系列之一
談傳統
一般人素來對水墨畫,都認為是一種寫意的形式,或隨心隨欲的文人畫。這種看法是對水墨畫這一形式的誤解。應該看到水墨技法的靈活變化,各代各家的創造是豐富多彩的??上г谌宋锷系陌l揮遠不如山水上的成就,明朝吳小仙的水墨人物,雖然有些進展,但從今天的要求來說,也還是不夠的。
水墨人物畫,宋代梁楷創造了李白的形象,寥寥數筆真是高度的傳神。這種傳神,與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典型人物的精神面貌的傳神,還是有其不同的要求的。只能作為借鑒,還不能當作典范來學習。
——摘自《蔣兆和論藝術》原載《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
《流民圖》創作始末
蔣兆和創作的《流民圖》無疑是他水墨人物畫的巔峰,更是中國美術史上不朽的長卷。這幅創作于1943年的作品引起日本當局強烈不滿,僅在太廟展出半天就被扼殺的巨幅長卷背后隱藏著太多的故事和創作者的艱辛。蔣兆和自己早在一年前就開始搜集《流民圖》的創作素材,北平藝專的師生們也大力支持這幅作品的創作,多位師生親自擔任模特,同時還將北平城里的各種流民請來做模特。在日偽統治下為了掩人耳目,蔣兆和總是逐一找模特寫生,分段放大繪制,在兩米多高的畫板上只留一兩個孤立的人物形象,使人無法了解畫卷的全部。當時畫室里的一面墻壁處堆滿了為《流民圖》創作的畫稿。經歷數十年歲月的滄桑變遷之后,這幅《流民圖》僅存一半,連大部分畫稿也在“文革”之初被毀。在這次展覽中展出《流民圖》殘存的幾幅畫稿,并且根據上世紀40年代蔣兆和在畫室里的留影等圖片資料,通過蔣兆和使用過的畫板、畫筆等實物展品將創作過程中的《流民圖》呈現給觀眾,也使大家清晰地認識蔣兆和為之付出的心血。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