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蘇格拉底》的當代意義
近日上演的話劇《蘇格拉底》以蘇格拉底之死的過程為主要內容,有著嚴密的結構方法。話劇采用倒敘的方式,并有“戲中戲”的情節(jié)。全劇分為八幕,自序幕由蘇格拉底的學生斐多遇到弗利的青年開始回憶老師死前的日子,直至悲劇詩人美勒托指控蘇格拉底、煽動雅典民眾、陪審團審判、蘇格拉底坦然赴死,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將蘇格拉底為哲學和真理奉獻的一生演繹得令人驚嘆,其節(jié)奏之緊湊,語言之精煉、語言之幽默深邃,遠遠超出很多商演的戲劇。
和許多知識分子長于著述不同,蘇格拉底被譽為“行動中的哲學家”。舞臺上出現的蘇格拉底,一身簡陋的布衣,幾乎赤裸的腳上僅僅綁了幾根鞋帶,非常符合后世對他蔑視物欲、生活極其儉樸的記述。第一幕是以雅典青年在街頭演出阿里斯托芬著名的戲劇《云》開場,直接為后面美勒托起訴蘇格拉底不信神埋下了伏筆。就《云》本身而言,有學者認為阿里斯托芬原意在于諷刺斯瑞普斯阿德斯的貪財和愚蠢,也是對于蘇格拉底自然主義傾向的提醒。他過高地估計了觀眾的理解力,如此則把雅典市民引向了對蘇格拉底“狡辯術”的厭惡和不信神的反感。編劇設置的一個細節(jié)可以說明這一點:當斐多質問阿里斯托芬為何侮辱自己的老師時,他的回答是:“誰會像你一樣傻到把戲里的事情當真呢。”同樣的話他在劇中說了兩次,另一次是對演出的市民演員說的,可見阿里斯托芬對于雅典市民無法理解自己的用心而感到失望,因此《云》在酒神節(jié)的戲劇比賽中不能得獎也就不奇怪了。
蘇格拉底對于自己的哲學主張一向身體力行,無論在人前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他都秉持著最簡單樸素和善解人意的生活方式。這一點在話劇中也給予了充分展現——他對妻子克珊西帕的憐惜關愛、對她脾氣暴躁的忍耐和幽默應對,以及充滿善意地向妻子解釋哲學對于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細節(jié)上豐富了人們對于這位偉大哲學家形象的認識,展示了蘇格拉底在世俗生活中依然光彩照人、充滿魅力的一面。
在第四幕中,蘇格拉底和詩人阿迦松、阿里斯托芬以及女祭司狄奧提瑪在一起討論什么是愛和美,根據柏拉圖的《會飲篇》的記載我們知道,這場討論是由蘇格拉底引導,并在最終由他將這場充滿智慧的聚會引向高潮。編劇在這里刪繁就簡,以和狄奧提瑪精煉的對話,將美和愛的本質以最嚴密的邏輯推論給予了揭示。
整部話劇的高潮出現在第七幕和第八幕——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和其為追求真理從容赴死的震撼場面。事實上,在第一幕結束時,美勒托已經開始心懷叵測地對蘇格拉底羅織了罪名:“蠱惑青年,在城中傳播著褻瀆神靈的思想”;而第四幕中,阿里斯托芬預感到可能發(fā)生的悲劇,滿懷憂慮地警告蘇格拉底道:“蘇格拉底,容我嚴肅地說一句。雅典的權貴和公民們可以包容我那帶刺的喜劇之笑,卻不一定能容忍你喋喋不休地探尋真諦。”蘇格拉底對此的回答是:“謝謝你的善意!我不是一個懦弱的膽小鬼,阿里斯托芬,請記住勇敢就是堅持某種信仰!”在最后一幕中,蘇格拉底面對逃跑保命和一碗毒酒,毅然選擇了平靜走上死亡之路。編劇在處理這一過程時極為克制冷靜,蘇格拉底的臺詞保持了他平日的幽默和寬容,其日常口語化的表達和堅定睿智對其哲學理想的徹底維護,極其有張力地表現了一位偉大哲學家面對死亡時令人震撼的從容。他像耶穌需要十字架一樣,飲下毒酒,完成了自己的哲學使命。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