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傳奇劇《紅娘子》怎一個奇字了得
王珞丹在電視劇《紅娘子》中飾演紅娘子王小紅
電視劇《紅娘子》正在江蘇衛視熱播,該劇是由紅色傳奇劇“專業戶”郭靖宇導演繼《鐵梨花》《將軍》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該劇講述了精通醫術的紅軍女戰士王小紅,給玉屏縣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被人奉為“紅娘子”下凡的傳奇故事。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范詠戈認為,“《紅娘子》戰斗戲、剿匪戲、宅斗戲、情感戲環環相扣、懸念迭出,更有主人公王小紅和梅賢祖成長的主題,引人入勝。”《紅娘子》延續了郭靖宇一貫的藝術理念,“以奇動人”,傳奇道出人性,傳奇傾訴奇情,傳奇通往崇高。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如盛唐時期的唐傳奇,太平盛世出傳奇,這是一種符合文化語境的敘述方式。日前,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在北京舉行了《紅娘子》研討會,與會專家就《紅娘子》之“奇”的藝術風格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對紅色傳奇劇這一類型的修“奇”之路予以把脈和建議。
人奇
《紅娘子》著力塑造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紅軍女戰士王小紅,并圍繞其建構了復雜且富有戲劇性的人物關系,人物性格鮮明。媒體評論家楊勁松說,“《紅娘子》延續了郭靖宇在傳奇戲中的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走向革命的必然之路的線索,郭靖宇導演的《鐵梨花》《將軍》《紅娘子》這三部戲有著清晰而連貫的思路。他的戲中,所有的男一號都有一種關公的氣質,甚至《紅娘子》中的大反派馬戎也不例外,馬戎是反派,更是孝子。此中,觀眾能感受到一種歷史的真實。這引發觀眾的聯想,在革命的年代,革命者當時是用什么來召喚文化程度不高的勞苦大眾的?我相信‘關公’是一個有效媒介。《紅娘子》中的社會各層人物都有典型的色彩,有忠于革命的紅軍戰士王小紅,有大宅院中追求自由的太太們,也有追求愛情的梅賢祖,和豪情俠義的黑木蛟與白孔雀……劇中人物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孟繁樹說,“王小紅叫人眼前一亮,很出乎意料,以前熒屏上從沒有出現過這種人物形象。王小紅集多種身份于一身,她是紅軍女戰士、大學生、地下工作者、梅家大少奶奶,憑借個人魅力幾乎征服了梅家所有的人,她又這么靚麗可愛。演員王珞丹又是偶像明星。因此,王小紅的形象很動人。”
情奇
《紅娘子》有一種本土的奇情。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認為,“‘奇情’是中國傳統敘事藝術的典型特點,如通俗文學、聞名遐邇的鴛鴦蝴蝶派。《紅娘子》在繼承這種傳奇藝術之外,還有突破。傳奇故事本身便有很多驚奇和不可思議之處,它經常把人物放到極端的情境之中,如中國武俠小說有很多傳奇之處。在過去,‘奇’經常被認為不夠雅,《紅娘子》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人們的這一看法,并使得傳奇劇這一類型進一步成熟。《紅娘子》有很多極端的情境,如土匪的感情、深宅大院的勾心斗角,這些元素已經被運用得很成熟。中國老百姓觀劇一定要有情。如過去有《白毛女》,她頭發是白的,有著苦大仇深的故事和文本中老百姓對其關于神的誤讀。這種情結在《紅娘子》中也有延續,比如王小紅,是傳奇的紅娘子,在當地坊間是傳奇人物,個人感覺應該在‘紅’的意象塑造上更傳奇一些。”
張頤武說,“紅色傳奇劇的大愛大恨對觀眾有著強大的撫慰功能。觀眾看到這些,有一種心理上的疏導和發泄。這有助于提升觀眾的幸福感和認同感。通過革命、信仰、更高的價值觀和悲壯的革命事跡達到一種心理的凈化,重新面對平庸瑣碎的日常生活。”
修“奇”
盡管《紅娘子》推動了紅色傳奇劇的進一步完善,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繼續調校。李準認為,“革命歷史題材可以傳奇化敘事,但要把品位、文化含量搞得更堅實、更經得起推敲。《紅娘子》中的時空背景交待得有些不夠真實。此外,王小紅的人物背景交待得不清楚,那么后來她那種成熟和過人的膽識便不那么令人信服。梅賢祖的人生觀不明朗,孝不能成為其走向崇高的根本動力,反派人物馬戎也有孝,孝有兩重性,梅賢祖和馬戎兩人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僅僅以‘孝’作為支撐是不夠的。”
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寫主要人物感情時,追求美的那種藝術技能還要提升。比如《紅娘子》中有的人情并不美,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梅賢祖對牡丹的感情并不太美。追求美、創造美、塑造美,要把每個人物精神邏輯理順。演員的表演中,吼的成分太多,王小紅憋著嗓門在吼,馬戎也吼,張有余而弛不足。有些細節還需斟酌,比如,王小紅在土匪群里面穿著白裙子這不太現實。”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