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鋼:感性教育缺失是創造型人才培養不力的關鍵
我之所以提出加強感性教育命題,是因為據我幾十年工作、生活的觀察,發現我們這個國家最缺乏的就是杰出的創造型人才。創新需要大跨度形象思維。如何獲得大跨度形象思維能力?我認為,首要的是培養和提高人的感性素質。
感性素養的培養與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中尚未涉及的重要內容。感性、理性、身體、價值觀念這四方面的教育才構成完整的教育,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理性教育培養提高人的概念認知、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身體教育培養人的身體養護、科學使用身體, 提高體質體能,促進身體健康;意識觀念教育培養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倫理觀。感性教育是培養人的感官感受、直覺、想象和形象思維能力。感性教育,培養人的感性素養,主要包括感知力教育、情感教育和想象力三個方面。感知力教育培養人的感性信息感知、接受和體驗能力,情感教育培養人的情感感受、體驗和表達能力。想象力教育培養人的想象和形象思維能力。
如何培養出杰出創造型人才,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內容,但我國感性教育缺失是不爭的事實,倡導實施感性教育,完善提高國民綜合素養,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公民,在我國當前具有十分積極而且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
科學和藝術,是對雙生子,是人類思維成就最典型的代表,是人類非凡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杰出體現,象征人類思維的桂冠。科學的創新猶如走林中路,理性經驗是前人走過的路,創新始于路的盡頭。路的盡頭不再有路,再依靠理性只能在原地徘徊。只有發揮人的形象思維和想象,通過理性邏輯思維,積極探索,最后開辟出科學創新之路。對于藝術而言,想象是創作方式;通過想象,發揮形象思維能力,將瞬間感受、內心情感、思想觀念、人生態度用感性材料(比如聲音、顏料、形體等)表現出來,用掌握的技能和理性思維加工,最后創造出可以與人溝通與分享的藝術品。科學和藝術造就人類文明,科學是人類把握物質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是人類把握精神世界的一種方式。雖然二者文化內涵相差甚遠,但科學創新與藝術創新有共通性,都離不開想象,能力不能限制想象力。在理性和感性思維方面二者雖各有倚重,但在最后關鍵成果階段,都離不開對方的鼎立支持。
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命題,是因為據我幾十年工作、生活的觀察,發現我們這個國家,最缺乏的就是杰出的創造型人才。比如科技:民用科技已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但我們中國人對世界民用科技文化的貢獻卻不大,比如電話、電影、電視、電子計算機、電子游戲軟件、手機、萬維網等,目前影響并改變我們生活的各項科學技術,幾乎沒有一項是中國人自己的發明。為什么?錢學森先生提出疑問:“為什么我們學校總培養不出杰出的創造型人才?”錢老的發問至今令人深思:中國幾千所高校,每年培養上百萬畢業生,卻培養不出一個大師級創造型人才,事實說明,我們當代教育制度設計存在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錢老已經給了提示:創新需要大跨度形象思維。如何獲得大跨度形象思維能力?我認為,首要的是培養和提高人的感性素質。當前,我國人才選拔和評估出現的問題是倚重理性素質,對人才培養機制缺少感性素養培養與考察。創新在人的心理意象中形成,缺少想象力和直覺感知力的人不可能具有杰出創新能力。如何培養出杰出創造型人才,實施加強感性教育、提高感性素養,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為什么感性教育和藝術素養那么重要?眾所周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改變人類的生活。科學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化是科學世紀里兩個基本標志,審美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審美化也是當今時代文明最重要的標志。蘋果手機比其他手機,功能確實優越,但不至于如此風靡。為什么?蘋果手機贏在藝術素養上,或者說贏在審美價值上。蘋果手機的操作方式、內容呈現方式和結構造型,從視覺、聽覺、觸覺多方位地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實現了科技和藝術的完美結合。人們在掌上觸摸或簡單敲擊就可以模糊工作和娛樂的界限甚至使其消失,可以隨時享受蘋果手機帶來的愉悅和歡樂。蘋果手機的成功絕非偶然,它于2007年推出,下半年就占據了美國智能手機的1/4市場份額,同年僅在美國就銷售手機400多萬臺,2011年已經占據美國33%市場份額,一個季度全球銷售數量已高達1600多萬臺,蘋果的市值已達5000億美元,可以說,蘋果手機的勝利就是技術和審美共同的勝利。
所以,有眼界才會有境界,有作為才會有地位,有審美才會有美麗,有文化才會有內涵。科學技術現在已不是單純科學家個人的事,還是關切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命運興衰的大事;科技與審美完美結合的產品才能在當今消費社會的市場中具有強勁的競爭力。如何提高全民族的審美素養,提高社會產品的審美價值,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已經非常嚴峻地擺到了我們中國人的面前,是我們全民族全社會的大課題。如果我們再不重視,中國將從根本上落后于世界,絕非危言聳聽。
綜上所述,發展感性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發展感性教育,激發民族文化創造力。創新需要大跨度的形象思維能力,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創新文化的發展基礎是創造型人才,創造型人才必須具備理性素養,同時要具備感性素養,只有加強感性教育,完善國民教育體系,才能培養出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持續推動民族創新文化發展。
發展感性教育,建設社會道德倫理。社會道德倫理建設,關鍵在自覺。社會道德倫理建設的基礎是社會成員擁有完整的人格和人性情感。社會道德的缺失,在于社會個體人性的缺失和人格不健全。完善人性、健全人格,將社會主義道德倫理觀念轉化為個人道德倫理情感的心理需求,形成社會成員道德倫理行為的自覺,實現社會道德倫理體系的自我修復和構建。
發展感性教育,提升民族文化品格。社會的文化品格是社會成員集體審美品位、趣味的現狀反映。粗制濫造的商品、低級庸俗的文藝作品、臟亂無序的環境是社會棲居人群集體行為結果,是生產者和接受者感性素養層次的綜合體現。理性教育和理性行為可暫時改變現狀,只有實施感性教育,不斷提高國民審美感知、體驗能力,提升國民審美品位,形成集體行為規范的自覺,才能不斷提升民族文化產品、文化環境的品質,提升民族文化的品格,體現民族文化的先進性、影響力和感召力。
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召開專題研究會議,提高和統一對國民感性教育的認識,確立感性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把感性素質教育提到關乎國家文化建設發展大局的戰略高度;文化相關部門和教育部門應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如學校和社會感性教育發展指導處,建立發展國民感性教育的長效機制,穩妥扎實推進國民感性教育事業的發展;有關部委成立下屬事業編制的“國家美育中心”。美育是感性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但感性教育對于國民教育和美育而言都是新課題、新任務,只有成立相關的研究與實踐機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實時進行學術研究、科學實踐,才能建立和逐漸完善國民感性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
(葉小鋼 全國政協常委)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