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數據提升民族認同感
時間:2012年03月09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
姓氏是代表每個人的家族血緣的標志、生命代碼的符號、社會流變的標簽、文化傳承的基因,它超越時空記載人們的血脈傳承。姓氏研究是認識歷史的需要,是傳承文明的責任,是構建和諧的內容,是保護民俗的載體,是百姓溝通的紐帶。閩臺族譜對接也可以彰顯兩岸同根、閩臺一家,增強臺灣同胞及海外炎黃子孫對血緣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兩岸族譜包含了兩岸共同的民間信仰、宗祠寺廟、戲曲及兩岸血緣、文緣、商緣等諸多信息。借助族譜展和尋根服務這一新的交流平臺,以宗親史實充分印證源遠流長的血緣,可以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也是有效滿足廣大基層同胞尋根需求的有效途徑和最佳渠道。但入島族譜巡展畢竟成本高、時間短、次數少、對接成功有限,在信息時代應在閩臺族譜資料庫和數據庫的基礎上,擴展為兩岸族譜資料庫和數據庫。
但目前兩岸族譜資料數據庫錄入信息存量不夠多、不夠全,這也導致查詢對接族譜成功率偏低。我們建議建立健全兩岸族譜資料庫和數據庫,有效滿足臺灣同胞尋根需求,促進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中央和福建省可以從資金、設備、人才等方面支持閩臺族譜資料庫和數據庫的基礎工作。還可借助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平臺,建立專門的閩臺兩岸尋根網站。為真正使族譜展覽與尋根服務相得益彰,應在完善閩臺族譜資料數據庫的同時,努力提高尋根的成功率,通過尋根服務,提高族譜展覽的時效性。還應建立常態化的兩岸譜牒史料交流機制,攜手研究譜牒文化,服務于兩岸同胞尋根活動。
——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在談到建立健全兩岸族譜資料庫和數據庫以促進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感時如是說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