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幫助人詩意的棲居
中國建筑師王澍最近獲得被稱為“建筑學界諾貝爾獎”的全球建筑領域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筑獎。這也是中國建筑師首次問鼎這一桂冠。49歲的王澍得知自己獲獎時,很吃驚,一般來說,這個獎是頒給60歲左右的建筑師。王澍的獲獎似乎和張愛玲說的“出名要趁早”一致。其實不然,他在博士畢業后,耐住寂寞,用十年的時間在向民間的工匠學習。
中國傳統建筑的核心貫徹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廣東的騎樓、閩西的土樓、江南的園林、北京的四合院,無一不在印證著這一點。然而,這一點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中,已經被遺忘或者說是拋棄。這些典型的建筑樣式都是依當地的“風水”而生,讓每個地方都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同時,為當地人提供了一種愜意的生活方式。但是,現在這些獨特的建筑帶來的城市風貌已經蕩然無存了。被鋼筋水泥包裹的大樓導致千城一面,北京、上海、廣州,或是吉隆坡、曼谷,全是玻璃幕墻的高樓大廈,讓人不知身在何方。
“人,詩意的棲居”,中國從古至今的杰出建筑都在幫助人們實現詩意的棲居。然而,呆板的建筑現在正在占領著我們的空間,人們被封閉在一個個水泥的盒子里,春天聞不到花香、夏天感受不到蔭涼、秋天聽不到烏啼、冬天賞不到冰雪,建筑把人與自然隔絕開來,人們喪失了詩意的生活方式。
這些呆板的建筑從用材上來說,水泥把空間全部密閉,等于在人們的毛孔上捂了層蓋子,人們無法與自然暢達地交流;從設計上來說,不考慮美與感受,只在意成本和效率。其實,美、用材與成本并不矛盾。王澍在這兩方面都有開拓性的實踐。
王澍談到繼承傳統時說過:“傳統營造工藝歷經千年依然具有生命力,這是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中最需要珍惜、挖掘和發揚的地方。建筑是一種表達的終端,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借鑒古代園林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完美解決了古代遺址和現代交通沖突的難題的南宋御街陳列館、把院子搬進了高層建筑的錢江時代院宅,這些代表作都體現出他的理念。普利茲克建筑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一番話點出了王澍獲獎的原因:“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如同世界各國的城市化一樣,要能與當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國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要與中國悠久而獨特的傳統保持和諧,另一方面也要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一致。”
我們有著悠久的建筑史、獨特的營造方法,然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迷失了我們的根,西式建筑成為我們的唯一選擇。傳統的、會呼吸的建筑并非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傳統如何與現代接軌,正是建筑師們要去解決的問題。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