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元素的呈現及傳播
◎ 除了摒棄盲目的自傲與自卑,更為重要的是要有自尊,因為任何民族文化藝術元素的展示,其最終目的在于塑造與展示人的尊嚴。中國人想要獲得世界的尊重,首先要有對自己的尊重。
◎ 傳統文化在今天的意義,最重要的在于我們的傳承,而“傳承”不僅在于怎樣“傳”,更在于怎樣“承”?!皞鳌笨梢栽瓨诱瞻?,而“承”則必需以現代意識、現代觀念去選擇提取、消化吸收。
所謂“中國文化元素”,廣義的主要指中華民族及其文明在其長期孕育、融合、演化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中國各個民族人民共同創造與傳承的、反映中國文化精神風貌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國特質的文化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元素和無形的精神文化元素。如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體系、民情風俗、生活習慣、建筑形態、藝術門類、科技創造、律法體制、宗教信仰、審美思潮、倫理觀念等,空間上覆蓋整個中國境域以及海外華人聚居區,時間上從史前時代到當下社會,總之,中國文化元素無法脫離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而獨立存在。狹義的主要指傳統文化中有別于經濟、政治而在藝術與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的形象、風俗習慣等符號、行為或視覺形式層面的元素。我們討論的主要是后者。
中國文化元素具有以下一些屬性:其一,較為廣泛的知曉性。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作為中國文化元素,在絕大多數情形下人們對其有一定的了解;其二,較為普遍的認同性。需要在更為廣大的范圍內被更多的人所認同,如作為中國文化元素,首先應該被絕大多數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及大多數外國人所認同;其三,較為固定的形象性。每當提起中國或中國文化元素,常常能讓人們聯想到的具體形象,如龍、熊貓、故宮、蘇州園林、針灸、功夫、餃子、湯圓、青花瓷、中國紅等。
與政治的剛性特征相比,文化無疑要柔和得多,因此其更具有親和力,容易在更廣的范圍內被更多的人接受。對中國文化藝術元素運用和傳播的狀況進行梳理、歸納與分析,尋找出規律,進而對其傳播效果進行分析,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對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播策略進行以下一些思考。
其一,中國文化藝術元素的運用與展示,在心態上需要克服盲目的自傲與自卑,樹立自尊。一談起中國文化藝術,國人往往容易在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中糾結,或執著于過去的盲目自大,一談中國文化藝術元素就要向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去尋求,似乎當代文化不構成中國文化;或與西方國家進行簡單比較,將眼光局限于當下而自慚形穢,與發達國家比,似乎我們各方面都不如別人。除了摒棄盲目的自傲與自卑,更為重要的是要有自尊,因為任何民族文化藝術元素的展示,其最終目的在于塑造與展示人的尊嚴。中國人想要獲得世界的尊重,首先要有對自己的尊重。
其二,傳統文化藝術要想在現代國際社會與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必須要在形式上進行現代轉化。所謂元素,是形成一種事物的最基本的形態,其中積淀了民族文化的智慧,蘊含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孕育著民族文化的魂魄,所以其深深地扎根在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個不同的民族都希望在全球化時代盡情展現自己民族的智慧、精神,也盡情展現民族的文化特質與文化魅力。但任何一種民族文化藝術中的“元素”,一旦形成或被提煉出來,就會脫離其賴以存在的語境,因此就必須進行現代轉化。傳統文化與藝術為當代視覺文化創意注入了不衰的活力,但傳統文化資源不能自動地轉化為現當代資源。視覺文化創意產業總是與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發生著密切關系,也與當下社會人們的審美理想、倫理觀念密切相關。視覺產業盡管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根基與養分,然而視覺產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當代精神、文化及藝術具象的集中體現,因此必需進行現代轉化。
其三,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不僅要展示其物質、技巧、形態,更重要的是要展示其背后的精神、思想與觀念。據相關資料統計,在中國參加世博會的歷史上,有眾多中國展品獲得了各類不同的獎項,僅在1915年巴拿馬的世博會上,蘇繡、湖南菊花石、上?!案鸬潞汀碧掌?、上海美華利插屏鐘、北京鼻煙壺、胡開文地球墨、浙江湖筆、浙江樂清黃楊木雕、青田石雕、常州梳篦等就獲得金銀獎項多個。1900年至1930年成為中國參展獲獎的黃金期,這一時期中國先后獲得各類獎項計1211個,但這些絲毫沒有提升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或擴大其影響,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展示或輸出的只是物質而非觀念與精神。在世博會等國際性展覽活動上,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越是在展示自己的觀念與思想;越是經濟落后的國家,越關注具體物質形態的展示與交易。
其四,中國文化元素的提煉與運用必須立足于現在、著眼于未來。對中國文化元素的理解與認知,除了形式上的現代轉化,還應有現代意識、現代觀念。傳統文化在今天的意義,最重要的在于我們的傳承,而“傳承”不僅在于怎樣“傳”,更在于怎樣“承”?!皞鳌笨梢栽瓨诱瞻?,而“承”則必需以現代意識、現代觀念去選擇提取、消化吸收。如大屋頂、紅柱門、青花瓷、假山石等中國文化元素,在農耕文明時代,這無疑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然而在信息文明時代,如果我們還將其作為重要的中國文化元素去呈現,勢必會在展示觀念與形態上遠遠落后于時代,形成劇烈的斷層與錯位。因此中國元素應該立足于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但又符合當代人們的視覺經驗與視覺感受;應該是其立足于具體國別與地區的視覺文化創意產業展示,但又突破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物理時空的限制,能與當代世界各民族的視覺創意元素相匯相融;立足于中華民族與國家意識形態,但又超越種族與國界,建構著全新的文化形態。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