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導演蘇哲賢攜《快遞》話微電影
《快遞》劇照
如果說微博的出現改變了大家閱讀圖文的習慣,那么微電影的出現,改變的則是人們觀賞視頻的習慣。1月10日,愛奇藝與意外制作聯手打造的8部“城市映像”系列微電影中的成都篇《火鍋》、廣州篇《微軟》、西安篇《神醫》、臺北篇《快遞》、青島篇《人人都愛李小曼》在京展映。其中,臺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獲得者蘇哲賢攜拍攝的首部微電影《快遞》亮相,這部作品不僅由當紅小生蕭立揚擔綱主演,還邀請了時尚達人hold住姐參與客串,引起了很多影迷的好奇,觀影后他還與現場觀眾探討起微電影這一新事物的創作特點與未來發展趨勢。
現在走在街上隨處可見越來越多的人在等車、排隊等閑暇時間,通過手機、iPad等各種終端來觀看電影、視頻,而一部20分鐘時長的濃縮影片,正適合大家在這些移動終端上來隨時隨地欣賞,于是微電影應運而生。此次放映的微電影均以城市為主題,每位導演用各自手法講述著或幽默、或驚悚、或奇幻、或感人的發生在城市中的不同故事,展示了各地的美食美景、風土人文,并力求探索城市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蘇哲賢指導的《快遞》,講述的是帥氣快遞員與失意女孩邂逅的故事,“每天都有無數故事在臺北發生,要拍什么代表這個城市,讓我想破了頭,后來還是覺得要從個人經驗出發,我在大學時曾在快遞公司打工,拍攝時有種回憶的感覺”。蘇哲賢希望用他熟悉的情境來描述這個他出生、成長的地方。
從微博到微信再到微電影,我們正處在一個精彩的微信息時代。身為“80后”的臺灣新生代導演,蘇哲賢可謂站在時代前沿的新勢力,但這卻是他第一次接觸微電影,因為“臺灣人口數量有限,不足以支撐微電影這種網絡點擊的發行運營模式”。微電影的魅力在于,作品的成功源自本身內容和觀眾的接受度,因為微電影往往通過網絡這種比較直接的渠道與觀眾見面,創作者可以與觀眾在線溝通、分享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當看到網上很多看過《快遞》的網友頻發“贊”時,令蘇哲賢很是興奮:“展開劇情無疑是短片創作最大的難度,拍攝這部微電影時,我就從一個男生的角度出發,這也讓它受到了很多女性觀眾的青睞。此外,我還特別挑選了臺北的代表性區域,包括片中展現的那個社區,有很多巷子和矮矮的房子,還有101大樓,以及忠孝東路,都配合了影片整體的淡淡的色調。”有網友評論,《快遞》刮來了一股清新之風,故事中的人物都特別干凈,“快遞男孩從始至終用行動慰藉苦苦掙扎在失戀中的女孩,最終女孩明白快遞男孩運送的不只是一段無可挽回的戀情,更為她帶來對生活的全新勇氣與憧憬。
主修編導的蘇哲賢,自大學開始便進行電影創作,多次拍攝紀錄片的經歷讓他轉變了創作態度,逐漸關心起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里眾多平凡的故事。平日里,他漫游于臺北的大街小巷尋找線索,經他執導的首部紀錄片并在2010年一舉奪得第47屆臺灣金馬獎的《街舞狂潮》就是這樣創作出來的。在他看來,拍攝短小精悍的微電影,同樣需要懷著認真和真誠把情感放大,挖掘身邊人的內心世界,“短片不僅是物質的影像,更需要提供精神上的人文關懷”。他說,微電影的放映不是在“黑盒子”(電影院)那樣的封閉狀況下進行的,而是要依循觀眾的實際觀影欲望,甚至他們可能是在翹著腳吃泡面的情形下觀看的,因此拍攝微電影的挑戰性很強,這也決定了創作微電影不是簡單地拿著DV信手拈來,而是要合乎電影的水準和要求,在拍攝和制作過程中,依托專業器材、團隊和技術,并且要更加講究品質和觀賞性。”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