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走筆]吸引青年人到藝術的現場去
作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備選項目,花鼓燈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近日,專家建議花鼓燈應加快申遺步伐,以推動其保護工作。
花鼓燈播布于淮河流域一帶,是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是有舞、有歌、有鑼鼓等打擊樂演奏、有情節簡單的小戲,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復雜情節和人物形象的民間舞蹈之一。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農村城市化、外來文化強勢傳播的沖擊,花鼓燈原生態環境惡化,繼承人老化,普及度弱化,藝術特征淡化,播布范圍迅速萎縮,出現臨近消亡的局面。這不得不讓人思考花鼓燈在當今如何尋找更多的成長空間,如何跟世界文化匯合,攀登到更高的國際舞臺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
花鼓燈因為有像花鼓燈保護專家謝克林這樣的人常年扎根于花鼓燈的土壤,腳踏實地認真做基礎保護工作,才使得它不至于流失。因此,在考慮到傳承乃至于要為花鼓燈申遺之際,是否該換個角度思考?強調傳統式的繼承和申遺為作為農耕文化產物的花鼓燈藝術帶來什么?是否僅僅起到一劑強心針的效果?在新的時代下怎樣讓它有更多的成長空間?
筆者認為,除了現在已經做的大量的工作,比如說辦學校、培養傳承人、抓劇目等這些手段以外,還應該在新時代的技術條件下和文化類型中尋找空間,比如拓展電視渠道、網絡渠道,用這些新文化的存在方式來讓花鼓燈發揮它的傳統意義。因為花鼓燈本身是農耕文明的文化形態,具有自娛性等特點,其形態較自由,這些特性怎樣在新的藝術形態中重新找到自我?可以考慮現在怎樣吸引年輕人。讓群眾喜愛而不是僅僅讓一些學者、專業人士、相關的管理人員喜歡花鼓燈,應引導群眾對這一藝術形式投入感情,使他們愿意親身參與。現代的網絡技術有時也讓人們變得疏于親身參與和體會藝術,止于藝術的影像傳播。農耕文化的藝術應使大家在年節時走出家門,到田間地頭的表演場地去。我們應考慮在這些方面尋找突破口,讓這些古老藝術的現場魅力感染當下的年輕人,相應地,這些藝術也能與時代靠攏得更加緊密。
(編輯:孫育田)
· | 內地10省非遺項目河南展演 盛事空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