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弟子規》中尋找回家的路
《〈弟子規〉到底說什么》 郭文斌/著 中華書局
《弟子規》共三百六十句,一百一十三件事,本質上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百一十三個回家的入口。
在我看來,現代人的焦慮,一是無家可歸,二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因為找不到一條回家的路,人們經歷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慌亂和空虛。
為了填充這種慌亂和空虛,只有以加倍的速度來掩飾,只有以拼命的忙碌來掩飾,只有以財富的積累來掩飾,好抓著速度、忙碌和財富讓生命暫時逃避掉這種要命的空虛和慌亂。
生命進入一個巨大的兩難境地:要么被速度累垮,要么被焦慮擊垮。最后,速度本身又成為一個焦慮。生命的高速公路上,殘骸歷歷。
更有一種人,因為迷失日久,他們壓根就不記得還有一個家,或者壓根就不相信還有一個家,也不相信有一條回家的路。
因此,他們以速度為家,以效率為家,以欲望的滿足為家。利益的最大化成為他們生命的全部。
為了這個利益最大化,不少人甚至把車開到不擇手段那條道上去。誰都明白要看風景就得先把車從高速公路上開下來,但是那個剎車已經失靈。
有四種颶風把現代人帶離家園。一是泛濫的欲望,二是泛濫的物質,三是泛濫的傳媒,四是泛濫的速度。
泛濫的欲望搶占了人們的靈魂,泛濫的物質搶占了人們的精神,泛濫的傳媒搶占了人們的眼睛,泛濫的速度搶占了人們的時間。
四種颶風之所以能夠得逞,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安詳的缺席。
因為安詳的缺失,人們一點兒免疫力都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而消除這種焦慮的唯一辦法就是回家。
提倡安詳就是想給現代人指出一條回家的路,一條最近的路,一條能夠讓生活和回家并行不悖的路,而且是不管你現在在任何方位,都可以隨時切入的路,一條適合現代人的可操作的路。
換句話說,安詳是一種不需要條件做保障的快樂,如果一種快樂還需要條件,那就不是安詳。安詳和快樂一體兩面,就像我們拿到了一百塊錢的正面,就意味著我們同時拿到了它的背面。
快樂是生命的意義,也是生命無上的尊嚴。如果一個人從孝敬中體會不到快樂,那么孝敬就無法走遠;如果一個人從尊師中體會不到快樂,那么尊師重道的倡導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如果一個人從奉獻中體會不到快樂,那么奉獻就會成為一種作秀;如果一個官員從廉潔中體會不到快樂,那么反腐倡廉就會永遠成為一個難題……
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要讓官員不貪就要讓他找到一個比貪更快樂的東西,要讓一個孩子不學壞就要讓他找到比學壞更快樂的東西,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
我孝敬是因為我快樂,我尊師是因為我快樂,我學習是因為我快樂,我環保是因為我快樂,我奉獻是因為我快樂,我安詳是因為我快樂。
這既是生命的意義所在,也是道德的意義所在。否則,道德就有可能是一個虛偽和欺騙,學問就有可能是一個虛偽和欺騙,生命就有可能是一個虛偽和欺騙。
不管我們繪制多么宏偉的藍圖,從事多么偉大的事業,如果屬于喜悅的賬面上有出無進,那我們肯定在和生命錯過。
對于生命來說,安詳既是目的,又是方向。
現代人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是,本身開著幸福的車子卻滿世界尋找幸福,把車子都開爆了,最終卻和幸福擦肩而過。
因此,安詳既能給富人提供心靈著陸,又能給窮人提供心靈溫暖。
中華民族的傳統是向“內”尋找幸福,因為幸福就是我們“本身”,只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向“外”看,那束天生的打量幸福的目光已經永久睡眠。
正是這種向“內”尋找幸福的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和燦爛,也造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基本的社會穩定和安寧。
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推行《弟子規》的意義所在。
《弟子規》共360句,113件事,本質上是給我們提供了113個回家的入口。
(編輯:偉偉)
· | 劉一禎北大發《弟子規》專輯 |
· | 品 味: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