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女子張妙命喪西安音樂學院在校學生藥家鑫的刀下不過一年有余,12月5日下午,一位王姓清潔工死在了北京電影學院2號學生公寓樓前。據報道,當天由于停車問題,一名駕駛銀白色奧迪車的北京電影學院宮姓男生與該校清潔工王某發生沖突,雙方互毆后,有心臟病史的王某死亡。在兩座不同的城市,兩所不同的學校里,上演了兩起相似的死亡事件,而兩起事件的加害者又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藝術院校學生。
北京電影學院清潔工死亡事件的發生,讓我們不得不再度反思,藝術院校究竟應當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盡管曾一度風傳的藥家鑫是“××代”的說法已被認定并不屬實,而此次導致清潔工死亡的北電學生也未被證實是名門之后,但在藝術院校就讀的學生大多家底殷實卻是不爭的事實。面對如此情況,我們必須理清的一點是,優越的家庭條件并不能與卑劣的行為畫上等號,宮姓男生的暴力行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其顯赫的身家或者紈绔子弟的性格,而在于基本道德的缺失。
在提高學生技藝的同時,更要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無疑是當下所有藝術院校最應遵循的培養準則。優秀的文藝作品能夠滋養人類的心靈,而從藝者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則是實現文藝作品滋養功能的基本前提。品德高尚者,藝德也高尚;而品德低劣者,藝德也必定低劣,這是一個永恒的真理。你很難去想象,一個寡情薄意、嚴不守信、見利忘義甚至殺人越貨的卑劣之徒,能夠創作出優美動人、感人至深的文藝精品。
古今中外,任何取得偉大成就的文藝家都一定具備偉大的品格——無論是解放自己莊園中的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甚至在82歲高齡時因家人不同意自己將所有財產捐出而憤然離家出走的列夫·托爾斯泰;還是常年忍受著失聰痛苦,在孤寂和貧苦中奮力創作傳世名曲的貝多芬;無論是毅然棄醫從文的魯迅,還是堅決蓄須明志的梅蘭芳,他們無一不是文藝創作領域的巨擘,更是道德品格方面的巨人。
中宣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文聯曾于2004年、2007年和2011年三度對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進行表彰,鼓勵在文藝界掀起崇德尚藝之風,更鼓勵文藝家們傳播先進文化、弘揚人間正氣、塑造美好心靈、抵制低俗之風。筆者認為,德藝雙馨不僅應在文藝圈中推廣普及,更應在藝術院校中大力宣揚,因為藝術院校擔負著培養文藝人才的重任。中國的教育一向提倡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藝術院校更應強調。只有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就不斷強化人格教育和藝德教育,才有可能使源源不斷地進入文藝領域的年輕人在具備優秀技藝的同時更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而這,正是中國文藝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并最終走向繁榮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