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時代下的手工技藝與創造力
嚴謹的美術基礎訓練是否限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美術技藝對新媒體時代人才的培養有什么意義?各國藝術院校如何“量身自做”、展開個性十足的基礎教學?11月28日至30日,以“美術教育的基礎教學”為主題的國際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高峰研討會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行。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全球多所藝術與設計院校的院長齊聚一堂,展開了關于“美院基礎教學”的討論,共同探討——
◎ 今天的美術教育面臨著傳統文化和數字文化之間、全球境遇與本土關懷之間、人文關懷與時尚潮流之間共生互動的格局。
◎ 我們不害怕給學生提供比較嚴謹的訓練,我們不害怕嚴謹的訓練會束縛學生的思想。在限制中才能顯出身手,只有法則能給我們自由。
◎ 手工技藝和數字技術不一樣的是手的直接感受,能直接通過手來傳達到內心的東西,這是數字技術替代不了的,而對于溫度、質感的體會也是電腦不能給予的。
有人說,基礎教學是美術院校給學生喂的第一口奶,它不僅直接關系到培養出來的學生的類型,還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學校整體教學的結構和面貌。
按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的理解,“基礎”代表初物和根本,關乎人的基本素質的養成與創造性的開始?!八囆g教育的本質就是尋找藝術的‘三生石’,即基礎、本源?!痹S江說,今天的教育面臨著傳統文化和數字文化之間、全球境遇與本土關懷之間、人文關懷與時尚潮流之間共生互動的格局。而繪畫沒有十幾年的工夫,手藝就上不來,且繪畫背后還要有文化史觀、民族的歷史及特點等,可以說并非簡單之事。那么,在這個圖像發達的時代,為什么還要教素描、教繪畫?這就涉及到造型藝術的當代意義問題。
法則能給我們自由
“造型藝術從技藝性、文化性、超越性3個方面,對人的感性能力的提升、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精神生活、人的本質建構發揮著作用?!敝醒朊佬g學院院長潘公凱表示,該校造型基礎部所注重的,不是與專業課程的直接接軌,而是使學生在進入各專業院系前,具備適用于更大范圍的視覺上的感受、把握、建構、轉換及表達能力。比如學生把一張素描畫好了,他學會了解決整體和局部之間的關系,這就學到了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對他以后拍電影或者從事室內建筑設計都是有幫助的。
對此,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原院長羅杰·曼德爾表示認同:“基礎教學可以說是彈弓。學生有了工具,想表現任何對象的時候,可以快速地鎖定目標,還可以給學生一種前進的動力,努力一下就能接近目標?!睆慕ㄖ囊饬x上理解,基礎就是蓋房子前打的地基?!盎A教學的老師一定要給這個有所限定的房子打開門、打開窗,給學生帶來想象、創作以及使用新材料、新工具、新方法上的多種可能性。”羅杰·曼德爾說,基礎教學課程不能像模具,壓出一模一樣、沒有個性、產品化的學生。
如今,基礎素描的教學在有些歐美院校淡化了,所以有人擔心嚴謹的基礎訓練會束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此潘公凱持異議。20世紀以前人們對于藝術創作有這樣一種觀點:藝術家要回到嬰兒時期,回到那時腦子中一片空白的狀態,才能夠最好地感受和表現世界。但20世紀的實驗心理學證明這并不對,因為任何創造都是對于原有圖式的改變,而不是無中生有的創造,也就是說,在原有的圖式上進行了改變,那就是創造。潘公凱說:“如果沒有最初的概念和原有圖式,我們許多學生根本就沒法進行思考。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并不是特別提倡學生什么基礎都不要就隨便亂想。其實我們也準許過他們隨便亂想,但后來發現學生們還是到圖書館翻畫冊去了。所以,我們不害怕給學生提供比較嚴謹的訓練,我們不害怕嚴謹的訓練會束縛學生的思想?!边@仿佛契合了歌德之語:“在限制中才能顯出身手,只有法則能給我們自由?!?/p>
為了加強技能上的訓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采取的是預科學習的方式。“通過預科學習,學生基本就能和大學一年級的教育很順利地接軌了。在預科,大家基本上還是以素描、色彩等技能學習為主。進大學后,就過渡到自由表現的階段了?!比毡緰|京藝術大學副院長北鄉悟提醒說,在基礎訓練中,非常嚴格的長時間的磨煉和練習非常重要,但是在這過程當中“自己發現了什么、體會到什么”也同樣重要。
針對基礎教學的具體實施方式,美國舊金山美院副院長兼學術事務主任讓蕾內指出了該校與亞洲學校的不盡相同之處:“我了解到亞洲國家的學校通常是先對學生進行非常嚴格的基礎技能訓練,然后讓他自由發揮。但在我們學校,讓學生進入技能訓練前還需要對他進行一個‘熱身’,要讓他思想解放,鼓勵他先形成強烈的創作表達欲望,進而去掌握那些基本技能,然后進行訓練,并表達自己的思想。”
兩塊金屬和兩塊木頭如何聯系?
曾經,有一位年輕的女學生對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院長托尼·瓊斯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是一個人,我是創造東西的人,我不要被數碼的任務主導著。”這番話讓托尼·瓊斯倍感欣慰,因為現今越來越多的學生有iPhone、iPad等數碼設備,但卻沒有手藝來表現他們的創意?!斑@些學生沉浸在數碼世界,但他們弄不明白兩塊金屬和兩塊木頭如何聯系在一起,而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托尼·瓊斯語重心長地說,數字化時代改變了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的基礎教學,現在他們加了很多教學生手工制作的“補救式課程”。
“手工技藝和數字技術不一樣的是手的直接感受,能直接通過手來傳達到內心的東西,這是數字技術替代不了的,而對于溫度、質感的體會也是電腦不能給予的。”北鄉悟認為,手工技藝在今天仍具有獨特的意義。
對此,許江亦有同感:“素描能夠把你心中感受的東西散到手上來。這個散到手上的過程,揭示的是人與世界同在的一種直觀的關系。”他對中國美術學院的基礎教學有三點要求:直觀性、體察性、原創性。所謂直觀性就是引領學生從虛擬世界中抽身出來體驗的能力;體察性就是要引導同學以身體之;原創性是一種返回本源的原創性,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再創造。
當然,除了對手工技藝的不舍外,也有人主動擁抱變化,把新媒體、數碼媒體納入到基礎課程中?!拔覀兊暮芏鄬W生是‘數字居民’,他們在社交等許多方面依賴于數字世界。對當代藝術而言,我們需要在課程設計中考慮學生與數字世界的互動關系?!庇窭垢缑佬g學院副院長琳達·德魯說。讓蕾內也表示,基礎訓練內容不能一成不變,美國舊金山美術學院已把攝影等新技術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元,與傳統手工技藝多元并存,幫助學生將“想法”變成“作品”。
最大的共鳴就是沒有共同的結論
此次研討會最大的共鳴就是沒有共同的結論,即世界上沒有也不應該有統一的基礎教學模式。“在文化和美術體系的大樹當中,我們每個學校要尋找自己的一個位置,做好定位,把位置找到了,我們就知道我們的基礎課怎么做了?!迸斯珓P說。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凱倫·沃斯介紹說,該校的基礎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思考本地化行為,探尋個人及社會的關系。為此,學生們會離開教室到學校附近的“小吃一條街”,用錄像機、照相機和繪畫工具記錄他們周圍社區的情況,并思考自己看到的場景、參與的談話,甚至聞過的氣味。這樣陸續觀察、體驗一年后,這些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經歷創作出一種視覺藝術。
藝術家如果具備了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想必思維會更有洞察力。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就為一年級學生推出“批判性問詢論壇”的專題課程,幫助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學會團隊協作、在虛擬環境下學習及批判性思考等能力。據該院副院長琳達·德魯介紹,今年“批判性問詢論壇”的主題叫“倫理道德想象”,學生們圍繞這個主題在兩個星期的課程中產生了一些創意性、批判性的反應。
“人間性”的培養是東京藝術大學的重要基礎課程,即注重藝術創作與傳統、地域、民間、當代生活的關系。北鄉悟談到,培養學生的“人間性”主要從三方面實施:第一是培養具有高度專業技能、專業技巧和豐富的“人間性”的教育家、工作者和研究人員;第二是與相關藝術機構進行一個廣泛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繼承傳統文化,同時創造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第三是通過藝術的方式,積極開展與社會的溝通,用藝術的力量為社會作出貢獻。比如學校會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城市雕塑的創作中。
新加坡是一個由多民族、多元文化構成的國家,這種多元化特點也體現在新加坡藝術院校的基礎教學中。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副院長文卡說:“新加坡的學校面臨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對于我們來說重要的不僅是培養技能,還有培養打開頭腦、思想解放的能力?!?/p>
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駐卡塔爾藝術與設計學院主任埃里森·凡斯敦則鑒于卡塔爾學生入學前鮮有視覺體驗,其基礎訓練更多的是幫助學生建立成為藝術家的信心,“素描能夠給予學生自信,讓他們相信自己是有創造力的藝術家!”此外,該校在教學中也關注來自卡塔爾的有伊斯蘭文化背景的年輕女生,“她們畫什么、不畫什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視角,這些會在我們的教學中予以特別的考慮?!?/p>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