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椅(設計) 何牧 張倩
藝術設計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古人很早就知道用獸骨做成飾品來裝飾自身及屋舍,夏商周的青銅藝術在這一時期空前繁榮,20世紀德國的包豪斯設計成為歐洲設計界的新繆斯。人們對于事物的樣式、結構及形貌的創意想象和美化,隨著人類審美觀的不斷提高而發展。
20世紀最著名的設計不是在博物館陳列,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1894年,瓶裝可口可樂開始發售;1924年,現代主義的“法蘭克福廚房”搬入各個家庭;1954年,流線型帶尾鰭的老爺車在大街小巷川流不息;1955年,克羅克創立麥當勞的品牌形象;1960年,充氣座椅為都市生活增添一絲愜意。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設計,比狹隘的定義更能說明問題。作為設計史研究重鎮的英國布萊頓大學設計史教授、設計史研究中心主任喬納森·M.伍德姆重新審視了歐洲大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美及遠東的眾多設計與工業文化問題,深入探討了民族認同、意識形態與商業方法的“美國化”,涉及波普與后現代主義,以及關于懷舊和遺產的當代觀念。
喬納森·M.伍德姆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牛津藝術史·20世紀的設計》一書的作者。他長期從事設計史研究工作,曾出版《20世紀的裝飾:1900—1990年的裝飾藝術》等書,亦是牛津大學出版社主辦的《設計史雜志》和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主辦的《設計問題》的編委。該書不僅為普通觀眾講述人類審美觀在20世紀這100年的變化歷程,也為專業學者提供經典的資料寶庫。中國首次引入此書,中譯本由長期從事西方美術史、美術理論等研究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易英擔任主編。該書側重構建20世紀西方設計藝術史的核心脈絡,并收納對當下設計史研究具有突破性啟發的新選題。
“對于眾多急于改變‘碎片化’地了解西方設計史的熱心讀者來說,《20世紀的設計》中譯本的出版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本書提供了一種更廣闊和更具現代感的解讀西方設計史的視角;同時也留下更多關于設計史觀和寫作方法的思考。”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許平說。
“正如一個民族的歷史不能割裂一樣,設計的歷史同樣不能割裂。”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孫建君這樣評價,“民族的文化是設計走向未來的坐標,前人的智慧和文化的多樣性將會給我們當今的設計帶來深刻的思考與無盡的啟示。這也正是本書的價值之所在。”該書清晰地闡明了設計的本質:一種關于社會、經濟、政治和技術的表達,即實用與審美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