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以來,一些城鄉開展的“彩色周末”“百姓健康舞”等群眾文化活動頗受歡迎。其中的演員和演出的內容,都是老百姓熟悉的身邊人、身邊事。正因為熟悉,所以才更接地氣,更有活力和感染力,更貼近百姓對精神生活的樸素需求。跟過去靠明星大腕兒撐門面的某些奢華晚會相比,這些讓當地老百姓參與其中的群眾文化活動更節儉、更精彩、更親切、更迷人。
文化惠民,重在惠字。要讓群眾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感受到文化的潤澤,同時還能夠把快樂的心情、彩色的夢想傳遞出去,擴散開來。文化活動開展得好壞,不在于花了多少錢,請了多大的腕兒,還是要看老百姓自己的評價和感受。
客觀地說,某些優秀的專業演員或者說大腕兒的加盟,確實可能為文化活動增加一些星輝、一些亮點,擴大一些影響,但是,所有文化活動不能總是把寶押在明星大腕的小身板兒上,與其苦苦等待大腕明星的“檔期”和“賞光”,不如把更多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扶持當地的群眾文化人才上來。
其實,無論多大的腕兒,多么高雅的藝術,都是從群眾中來,并要回到群眾中去的。如果高高在上地坐在出場費價碼搭起的空中樓閣里洋洋自得,遲早有被群眾徹底拋棄的那一天。藝術的價值要看群眾的滿意度,而絕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事實上,某些大腕兒一成不變的保留節目和缺乏創新的表演風格,已經讓群眾有審美疲勞了。
只要從傍大腕兒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就能看到一處處群眾文化的嶄新風景。群眾活動中那些親切的內容、活潑的形式、快樂的表達,不正是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的真實寫照嗎?身邊人演身邊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