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創建成果
● 文化投入更大了。創建期間區級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達3.56億元,比創建前兩年增加1.31億元,人均公共文化經費也從2010年的125元增至2012年的150元。同時通過政策扶持和激勵,區級財政投入的引導效應凸顯:帶動了鎮村兩級公共財政1∶4的配套投入,撬動了社會力量1∶10投入文化設施、1∶5投入文化活動。
● 文化設施更好了。創建期間固定與流動設施、實體與虛擬設施建設同步推進,區級新建了3萬平方米的綜合活動中心,公共文化設施總面積達11萬余平方米;鎮級新建(改建、擴建)15萬余平方米文化中心,公共文化設施總面積達21萬余平方米;村級新建110家文化娛樂中心,公共文化設施總面積達29萬余平方米。同時推出文化直通車、汽車圖書館、流動電影院、流動文化館、流動博物館五大流動文化設施,全區千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從2010年的211平方米增至2012年的385平方米。
● 文化活動更多了。創建期間鞏固提升了梁祝愛情節、王應麟讀書節、天天文化藝術節三大區級品牌活動,又新打造了新鄞州人文化節、城市音樂節、沙孟海書法藝術節三大區級品牌;培育了云龍龍舟、橫街馬燈等23個“一鎮一品”特色文化活動。據區統計局調查,全區群眾的文化活動參與率達95%。
創建亮點選評
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建設,以“明珠工程”建設為抓手,在推動基層文化組織網絡體系、陣地設施體系、文化活動體系、輔導培訓體系和考核評估體系等方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制度。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化建設。自創建以來,以原有的“天天演”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為基礎,擴大范圍,豐富內容,形成了涵蓋群眾文化活動、圖書閱讀服務、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公益講座、文化培訓輔導等的十大“天天系列”,全區公共文化服務呈現集成供給、品牌推廣、資源整合、覆蓋全域的特點。
在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方面,通過制度設計和實踐探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經驗。鄞州區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形成多種類型,如以民辦博物館群建設為代表的投資建設型,以政府資金為引導吸引社會力量進入的活動運作型,以實施城鄉演出劇院院線聯盟為代表的設施經營型,以業余團隊和文化義工服務為代表的社團服務型等。
公共文化服務外包和社會化。通過委托經營、場團合作、職業經理人等方式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的社會化運行,通過政府采購、公司運作、群眾參與探索公共文化活動社會化運作,形成公共文化服務外包的成熟模式。這些做法符合中央關于政府轉變職能、提升公共服務效能的精神,具有鮮明的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