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防有支迷彩“烏蘭牧騎”
內蒙古軍區通信團開展業余文藝創演活動紀實
56年前,在成吉思汗躍馬揚鞭的古戰場上,第一支“烏蘭牧騎”在馬背上誕生了,她一路放歌將歡樂的種子播撒在藍天碧草間。如今,在內蒙古軍區通信團,一支身著迷彩服的“烏蘭牧騎”,也用草原特色的軍旅文藝節目豐富著戍邊官兵的文化生活。
上世紀80年代末,該通信團戰士用幾副快板組成的演出組,撐起了一片業余文藝演出的天空。幾年后,演出組由快板發展成為包括聲樂、舞蹈、曲藝在內的初具雛形的演出隊。20多年來,他們緊貼邊防官兵訓練生活實際,編創了一大批融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為一體的文藝作品,成為北疆邊防線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有人問,是什么支撐著這支隊伍生生不息、不斷發展?
“是原創精神!原創節目一直是我們演出的主打!”為演出隊傾注了大量心血的隊長郭嫣儐,一語道出這支隊伍長盛不衰的根源。
郭嫣儐是由一名舞蹈演員成長起來的演出隊老隊員,他唱歌、跳舞、創作、編排樣樣精通,當過文化干事,后來又挑起了演出隊隊長的擔子。去年冬天,演出隊接到了參加北京軍區文藝調演的通知,可距離演出僅剩一個月時間,他們還沒來得及準備任何節目。有人建議,把前幾年兄弟單位演過的節目改編一下,救救急!郭嫣儐一聽便急了:“要么不上,要演就必須是我們自己原創的東西,別人咬過的饃有啥嚼頭!”
他撂下這句話,背起背囊單槍匹馬下了連隊。那段時間,他白天與戰士們一起站崗、巡邏、搶修通信線路,晚上在燈下走筆創作。半個月后,他帶著寫好的節目腳本回來了,當晚便拉開陣勢開始排練……在軍區文藝匯演的舞臺上,他們火速編排參演的兩件作品——表演唱《士兵小花》和舞蹈《查線路上》分獲一、二等獎,瘦了一圈的郭嫣儐臉上終于露出了微笑。
不懈的堅持和探索使他們在原創的道路上收獲豐碩,演出隊連續11次參加全軍和北京軍區文藝調演,獲得各種獎項179個,20多個節目在北京軍區“多彩的軍營”業余文藝會演中獲一、二等獎,表演唱《女兵走天涯》、舞蹈《邊疆就是我的家》獲全軍業余文藝會演表演三等獎。
1994年,該團為了更方便快捷地服務官兵,組成了以文藝演出為主的“文化大篷車”,被基層官兵形象地稱為迷彩“烏蘭牧騎”。
春節期間,到各連隊巡演是演出隊一年中的重頭戲,為此,他們每年這個時候都要頂風冒雪演遍所有邊防連隊、哨所。
摩天嶺哨所是該團最東邊的一個哨所,因地處大山深處,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某年除夕,“文化大篷車”在附近的一個連隊演出結束后,得知百公里外的摩天嶺哨所3名戰士還在堅守哨位,隊長當即派出一個演出組赴哨所演出。一個5人演出小組背著樂器出發了,因雪厚路滑,行進至山腳時演出組不得不棄車步行。當他們踏著沒膝的積雪,跋涉兩個半小時到達哨所時,頭發、睫毛上都掛滿了冰碴兒。在刺骨的寒風中,他們一氣表演了7個節目,哨所戰士感動得熱淚盈眶。
上士張軍偉譜曲、作詞、表演、編排樣樣出色,是演出隊當仁不讓的“角兒”。這幾年他創作的10幾件作品先后獲軍區級以上大獎,內蒙古軍區文工團早就“盯”上了他,多次想把他“挖”走,但張軍偉卻一次次謝絕了。他說:“我是一名邊防戰士,我的創作靈感都來自于戰士們的生活,我的根在這里,我要繼續用優秀的藝術作品贊美他們!”
19年來,該團“文化大篷車”累計行程5萬公里,為基層官兵演出1300多場。
在位于二連浩特境內的一個哨所,傍晚時分,哨所常會飄出悠揚的馬頭琴聲,演奏者是位名叫郭慶華的老兵。
郭慶華入伍時就會演奏一些民族樂器,尤其善奏馬頭琴。入伍第二年,他便被選入演出隊當了一名樂器演奏手兼民族歌手。第一次下連隊巡演,郭慶華便隨隊來到了這個哨所。當他看到戍邊戰士的艱苦生活,當他的演奏讓哨所戰友流下熱淚,臨走時,他暗下決心,要來這個哨所與戰友們共同戍邊。半個月后,經組織批準,郭慶華背著心愛的馬頭琴來到了這個哨所,加入了站崗戍邊的隊伍。他的舉動和琴聲,感動著身邊戰友,哨所老兵王康說:“去年家人就盼我退伍回家,但退伍那段時間我聽到郭慶華的琴聲,又決定留了下來。”
近年來,演出隊積極配合團隊融合駐地少數民族藝術,不斷拓展軍營文化的內涵。該團每年都分批組織文藝骨干深入駐地采風,對蒙古族傳統文藝進行挖掘整理,定期組織邊防官兵與駐地群眾開展“走邊關、進軍營”“邊關軍民聯歡會”等文化活動,利用“昭君草原文化節”“蒙古族那達慕大會”,與蒙古族同胞一起聯歡交流。他們還與當地“烏蘭牧騎”合作,以蒙古族戰士為基礎成立了蒙古族節目演出組,創作出一大批頗具蒙古族特色的優秀文藝作品,深受官兵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