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慶祝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的開場大戲,由王朝柱同志創作的44集大型革命史詩電視劇《尋路》于日前與觀眾見面后,已然成為2013年度的熒屏熱點。該劇對“中國夢”在精神內容層面給予的追根溯源的歷史解讀,為當下現實以深刻的啟示。
鮮明地高舉信仰旗幟
《尋路》旗幟鮮明地高舉理想信仰的旗幟,劇中對堅守信仰的崇敬和背叛信仰的唾棄,使其煥發出思想的巨大光彩。
作品濃墨重彩地寫了蔡和森、惲代英、羅亦農、彭湃等20多位烈士的英勇就義。面對敵人的屠刀,他們鎮定從容高唱《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其悲壯場面,感人至深。而更讓觀眾震撼的是,這些優秀的共產黨領導人,無一不是遭遇了內部叛徒的出賣。而這些人對革命的背叛,無不是從放棄信仰開始的。當我們在劇中看到,顧順章這樣一個曾經沖鋒陷陣、所向無敵的起義英雄,最后淪落為蔣介石的鷹犬,手舉駁殼槍追殺自己的戰友和領袖時,心靈一定會受到拷問和敲打。
《尋路》把這樣一些十惡不赦的叛徒從革命到反革命的演變演繹得如此清晰,絕非為了追求有看點,它意在給今天的共產黨人,也給每一個中國人敲響警世之鐘。那就是——不論是哪一個黨、哪一個民族,丟掉信仰不僅意味著失敗,還意味著要亡黨亡國。
大膽創新無懼寫矛盾
眾所周知,矛盾是構成戲劇思想和藝術的核心,有了矛盾,戲才能好看。但是怎么表現矛盾,卻能表現編劇思想和藝術水準的高下。
許多年來,關于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多是表現民族矛盾的對日作戰,和表現針對國民黨軍隊的解放戰爭。而《尋路》則不同。其所表現的矛盾錯綜復雜,縱橫交織,其中既有國共兩黨的矛盾,又有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爭斗,既有黨內不同路線的交鋒,又有黨的領導者與叛徒的斗爭。然而所有這些矛盾,又無不是圍繞黨內路線斗爭這條主線為中心展開的。過去,我們的文藝作品表現黨的路線之爭,要么淺嘗輒止,要么諱莫如深,而王朝柱同志則知難而上,第一次把黨內斗爭作為故事的主線。應該說,這正是《尋路》的一大創新和突出特色,使其作為一部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作品,有了別樣風采。
作品詳細而真實地展現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以及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主要人物在尋找革命道路上出現的嚴重分歧。在這個奮斗求索的過程中,不論是毛澤東主張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還是占多數派的其他領導人堅持城市為中心的暴動道路,都是在為中國革命尋路。因此,盡管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人讓革命付出了慘重代價,但他們并非為一己私利,他們同樣高舉的是信仰的大旗。《尋路》昭示的是一個真理:那就是一個正確的道路選擇來之不易,它的代價是千百萬仁人志士的頭顱和鮮血,歷史如此,今天也同樣。
鮮活情節還原真實歷史
在追求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實現完美結合的道路上,《尋路》走出了甚為堅實的一步。
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特別是對大革命和井岡山斗爭時期的歷史,許多文藝作品從不同側面都有表現,但也毋庸置疑,以往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都有歷史教科書的局限;而在《尋路》里,大量具有揭秘性的情節和故事,第一次鮮活生動地展現在熒屏上。
在“四·一二”大屠殺發生的當天,周恩來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大義凜然地去面見蔣介石,當面痛斥他的滔天罪惡;當毛澤東在前委選舉中意外落選,連軍委前委會議也無人主持時,陳毅自告奮勇當了前委主席;毛澤東一次又一次被撤銷職務,依然無比堅定地高喊:“真理有時在少數人手里,錯誤的決定和路線,違背了中國革命的實際,即使來自中央,我也無法執行……”這些鮮為人知的畫面,讓我們不能不對一代共產黨的領袖們表示由衷的敬仰。
有人說,王朝柱的成功,是因為他以其天才和勤奮,占有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因其史料的揭秘性,劇作必然能引起轟動的效果。殊不知,史料是一種公共資源,怎么去駕馭和表現史料,表現的是一個作家思想的睿智和水準的高下。《尋路》的成功,不僅在于作者有刪繁就簡的才能,而且他善于從浩繁史料中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用藝術手段給予完美呈現。這不僅要編劇具有非凡的藝術架構能力,更主要的是,作者要有馬克思主義文藝家的寬廣胸懷和理論功底,要有對黨史軍史的清晰認知,要有高屋建瓴的駕馭能力,要有對黨對人民發自內心的熱愛。正因如此,《尋路》播出以后,人物的親屬、身邊人員及其歷史學家們才會發出這樣的贊嘆:它不是歷史,勝似歷史。
“中國夢”的思想注腳
作為一部具有史詩品格的鴻篇巨制,《尋路》絕不僅僅是還原歷史和再現歷史,更為重要的,它在通過對歷史的回望,給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以重要的現實啟示。
道路的選擇,決定著革命的成敗。在探索中發展前進,是黨90余年的基本經驗。歷史發展的今天,我們的黨依然在尋路。可以說,《尋路》的推出,從藝術的角度為偉大的“中國夢”提供了富有內涵的思想注腳: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承繼老一輩用幾代人的努力打造的治國理政經驗,按照中國自身的規律,走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新路,將是我們民族和人民的必然選擇。
作為一部應時之作,《尋路》給遭遇信仰危機的當今社會以清醒和振奮的作用。它用感動人心的故事和畫面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大,不僅需要物質的富足,更需要標志民族獨立和自強的信仰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