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軍民并肩浴血御敵的抗戰(zhàn)歷史,這是一曲群眾路線偉力無窮的熒屏贊歌。2013年6月5日至15日,由河北省委宣傳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海軍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河北省電視臺和河北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lián)手打造的40集電視連續(xù)劇《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火熱播映,收視一路飄紅。6月21日,在該劇的專家研討會上,十余位黨史研究和文藝理論專家對其尊重歷史、敬畏歷史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謳歌戰(zhàn)爭年代密切的黨群關系、軍民魚水深情的深刻主題,給予了高度贊揚;來自革命老區(qū)河北阜平縣的人民群眾更是將其譽為“重現(xiàn)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教材”—— 樹高千尺離不開根
——對話電視連續(xù)劇《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總制片人兼總編劇周振天
記者:在專家研討會上,公布的央視全國網晚間電視劇收視數據顯示:《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及市場份額始終高居前三;與會專家、老區(qū)群眾和廣大網友也對該劇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認可。取得市場和口碑的“雙贏”,您的秘訣是什么?
周振天:抗日戰(zhàn)爭輝煌又慘烈的史實,本身就充滿著大生大死、大愛大恨的情感因素。敵我之間的博弈,也不乏錯綜復雜、神秘詭譎的故事。所謂“秘訣”,就是扎扎實實的深入采訪,認真讀史,讓自己的情感和創(chuàng)作思維盡可能地進入你所要敘述的那個年代,盡可能地貼近你要刻畫的人物。到了人物在腦海里呼之欲出、故事醞釀爛熟于心的時候,劇本也就一氣呵成了。我堅信,人物、故事、細節(jié),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觀眾。與此同時,劇本的敘事角度和人物設計也是需要做縝密和精心設計的。我沒有從宏觀角度敘述晉察冀的抗日史實,而是從保定山貨店出身的耿三七若干帶有喜感的人生偶然中,道出了那個時代晉察冀老百姓跟著共產黨打日本、求解放的必然。我認為,寫好一個富有人情味、接地氣,但也有性格缺憾的人物,是會有觀眾緣的。
記者:在近年來的抗戰(zhàn)題材電視劇中,也有不少展現(xiàn)紛飛戰(zhàn)火中魚水情深的,但像《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這樣將其作為拍攝的重中之重是不多見的。所以有專家稱,這部劇看似講戰(zhàn)爭,實則談思想,您這樣做有什么深刻的思考?
周振天:這些年來抗日題材的影視劇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數不勝數。怎樣才能給觀眾奉獻出一部與眾不同的抗戰(zhàn)劇作呢?創(chuàng)作伊始,戰(zhàn)爭年代我們黨、軍隊與晉察冀老百姓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生動鮮活的事例一直在我心中翻滾,如果把這部作品只是寫成與日寇打打殺殺的“行活兒”,實在對不住我采訪過的那些先輩,對不起那些為保衛(wèi)老百姓或是為掩護八路軍而壯烈犧牲的英烈。
一直以來,我們黨都在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就是一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人民一道頑強拼搏、接續(xù)奮斗的結果。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給予我創(chuàng)作本劇很深刻的啟示。
意大利文藝批評家克羅齊認為,在文藝家的筆下,歷史是活的歷史,當生活的發(fā)展逐漸需要時,歷史就會復活,過去史就變成現(xiàn)在的。我就是希冀以這部作品來形象敘述我們黨、軍隊與老百姓曾經有著怎樣相濡以沫、同甘苦共命運的血肉聯(lián)系,并且把這一主題作為這部劇的總底蘊。總之,我是期望讓這些年已經被邊緣化或是幾乎被遺忘的歷史活起來,成為當下各級領導干部的一面“正衣冠”的鏡鑒,成為能夠永遠傳承下去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一種動力。
記者:當前,全黨正在扎實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適逢此時熱播全國引發(fā)熱議,并被譽為“一部群眾路線教育的生動教材”,您認為這是一種機緣巧合嗎?
周振天: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我當然不會知道“十八大”之后的今天,黨中央決定開展扎實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播出時間上來說,確實是一種巧合。作為一名軍旅劇作者,我與大多數同行一樣,過往每一部涉及黨史、戰(zhàn)爭、軍旅題材的作品都毫無例外地要涉及這方面的話題。像《李大釗》《潮起潮落》《洪湖赤衛(wèi)隊》《我的青春在延安》,還有正在拍攝的《亞丁灣的月亮》等,設想如果劇中沒有黨群關系、軍民關系的描述和刻畫,我們筆下的黨組織、軍隊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戰(zhàn)斗精神豈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嗎?從這個角度來說,用“因緣”來解釋比較恰當。
記者:看《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革命老區(qū)和老區(qū)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到什么時候我們也不能忘記——“樹高千尺離不開根”。那么,您和您的主創(chuàng)團隊是否也希望借助這部作品為老區(qū)做點什么呢?
周振天:在專家研討會上,阜平縣委宣傳部部長袁玉璀這樣說道:《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的播出在全縣引起強烈反響,全縣掀起了收視熱潮。阜平人在劇里看到老輩人打鬼子的情景,重溫了戰(zhàn)爭年代共產黨與老百姓相濡以沫的魚水深情,特別的親切。劇里的故事情節(jié)成為街頭巷尾和網上熱議的話題。一些在晉察冀戰(zhàn)斗過的老戰(zhàn)士,對劇中“老百姓就是咱的東家,我們就是老百姓的伙計”“人民就是子弟兵的根”“今生今世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不會忘了是阜平人民養(yǎng)育了我們,是晉察冀人民的大恩大德,我們才有今天,你們的囑托就是爹娘的囑托,你們的期盼就是爹娘的期盼,你們放心,兒子們不會讓爹娘失望的。”等臺詞更是感觸良多。這部電視劇的播出,無形中成為全縣各級干部扶貧攻堅的一次思想總動員,成為重現(xiàn)黨的群眾路線、緬懷革命前輩的一部生動教材。
袁部長說的觀眾反映,就是我們整個創(chuàng)作團隊所期待的。
記者:近年來,抗戰(zhàn)“神劇”、抗戰(zhàn)“雷劇”、抗戰(zhàn)“鬧劇”在熒屏你方唱罷我登場,深為廣大觀眾詬病,而《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也加入了諜戰(zhàn)、仇殺、無間道等許多商業(yè)劇元素,您是否擔心過如此一來,自己的作品也會被貼上“神劇”的標簽?
周振天:觀眾用“神”字來形容某些雷人抗日電視劇實際上是辛辣的反諷。事實上戰(zhàn)爭本身就充滿神奇、神秘。長征時的“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抗日戰(zhàn)爭時的冀中“地道戰(zhàn)”“奇襲陽明堡飛機場”、抗美援朝時的“炸不爛的志愿軍鋼鐵運輸線”等等,都稱得上“神奇”二字。神奇的戰(zhàn)爭敘述與雷人的“神劇”完全是兩回事。如果劇作者能夠對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史實抱有起碼的敬畏,深入挖掘抗日戰(zhàn)爭中各種神奇的故事和細節(jié),而不是閉門造車、任意編造,是完全可以創(chuàng)作出既有思想性又有商業(yè)效益的好作品的。
記者:那么,頂著“抗戰(zhàn)劇風波”逆勢而行大獲成功,獲得“嚴肅正派的主旋律電視劇”“真誠態(tài)度重新定義‘抗戰(zhàn)劇’”等高度評價,您有什么心得體會可以與眾多創(chuàng)作者分享?
周振天:20多年前寫電視連續(xù)劇《李大釗》,李大釗書寫的一副對聯(lián)至今令我刻骨銘心:“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覺得用這副對聯(lián)作為我們這些職業(yè)“電視人”的座右銘是很合適的。這個“道義”是什么?我認為,那就是在為千百萬電視觀眾娛樂服務的同時,努力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乃至人類文明的一切精華;真實反映老百姓對社會公正的迫切追求,對于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等等。作品在央視播出,哪怕就是1個百分點,就意味近1000萬人在看自己的作品,真可謂影響巨大啊。我們創(chuàng)作電視劇,應當堅持應有的、起碼的職業(yè)操守,不能端出了似乎是一盤視覺盛宴,一“化驗”,里面卻含有“三聚氰胺”或是什么“蘇丹紅”。誠然,電視劇是一種大眾娛樂藝術,但同時也應當具有一種文化自覺,應當讓觀眾在我們的作品中形象而具體地感受我們歷史里存在的源遠流長、潤化萬物、不可磨滅的精神軟實力,從而激發(fā)內心的榮耀感,進而形成強大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弘揚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用以滋養(yǎng)我們的觀眾,使之有更自豪的文化歸屬感。
我覺得,無論世道人心怎樣變化無常,無論道德底線怎樣一次又一次地被猛烈沖擊,無論戴上時尚桂冠的橫流物欲怎樣來勢洶洶,無論在利益驅動下那些肆意膨化的低俗、庸俗的展現(xiàn)怎樣大行其道、怎樣覆蓋和蠶食藝術道德標準,我們這些電視劇劇作者們,應當時刻持守一個念想,那就是我們究竟想給后代子孫們描繪怎樣的一個未來世界?給那些精神、文化、知識都嗷嗷待哺的孩子們營造出怎樣一塊道德土壤?為電視機前的孩子們的未來著想,我想這是軍旅劇作者乃至整個電視劇從業(yè)者要做的最有良心、最得民心的事情。
專家關于該劇“群眾路線”主題的評說
李準(中國文聯(lián)原副主席、文藝理論家):《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站在時代思維的高度,通過對晉察冀軍民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生命體驗的真實再現(xiàn),對我們黨的群眾路線作出了新的生動詮釋。真正的群眾路線不是站在群眾之上,不是站在群眾之外,更不是站在群眾之后,你本來就是來自群眾,你就是群眾中的一員,你的生存方式、你的命運、你的家庭都是群眾生活的一部分。我覺得這部電視劇有非常親切和自豪的激情敘事,并以這種激情敘事,表現(xiàn)了晉察冀人民的巨大的歷史主動性,對晉察冀根據地的革命傳統(tǒng)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做了新的發(fā)現(xiàn)。該片來自生活,非常經得起推敲,許多精彩的藝術細節(jié)描寫,都成為它的主題的重要支點。譬如那一把“豆選”的紅小豆,被江岱云一直珍藏。不懂事的小阜平吃了一口那豆子,江岱云就忍不住給了孩子一巴掌;犧牲前,她又將那包“豆選”的紅小豆子交給耿三七,讓他帶給阜平的老百姓,說自己沒有辜負鄉(xiāng)親們的期望。很是感人。
王丹彥(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在這部戲的歷史講述中,相濡以沫的黨群關系,魚水情深的軍民關系感人至深,特別是老區(qū)人民對共產黨、八路軍舍家舍命的支持給人留下了非常難忘的印象。在近年來的抗日題材影視劇中,如此全景式地展現(xiàn)軍民魚水情的作品并不多見,我覺得是需要一邊看一邊品的。這部劇作運用精彩的視聽語言,再次詮釋出我們黨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沒有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就沒有新中國,但沒有老百姓的支持也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這一深刻主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堪稱一部為民族鑄魂、為人民寫心、為歷史立傳的優(yōu)秀劇作。
汪守德(原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局長、軍事藝術評論家):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之所以能夠打天下、得江山,萬萬離不開人民群眾。但我們今天很多東西是走向自己的反面,一些人想的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為自己牟私利。《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就是在用藝術作品,對今天敲響警鐘:我們的勝利來之不易,但是丟掉也是很容易的,關鍵就在于民心。因此,我認為這個作品不僅是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它所提供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啟迪更值得探討和思考。
向云駒(中國藝術報社長兼總編):《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藝術地再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魚水深情,其中許多情節(jié)都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件,這些事件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蘊含著黨、軍隊和人民群眾血濃于水的深厚情感在里面。這種情感有著巨大的感召力,是我們應該永遠繼承弘揚的非常寶貴的精神遺產。當前,我們黨正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就是在昭示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當時共產黨的那種做法,我們將會立于不敗之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定會指日可待。
張德祥(中共黨史學會理事、河北省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我覺得,《我的故鄉(xiāng)晉察冀》的劇名,核心就是兩個字——“故鄉(xiāng)”。人是要經常回故鄉(xiāng)的,故鄉(xiāng)是什么?故鄉(xiāng)就是我們的根。故鄉(xiāng)是生我們,養(yǎng)我們,給我們力量的,給我們精神的地方,是我們的根所在。如果說看完這部電視劇,能讓人們重新認識到我們黨、我們的軍隊的故鄉(xiāng)在哪里,根在哪里,我覺得它就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