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中遇到的各種第一次就是我人生的‘成年禮’!”五四青年節這天,成都軍區某師炮兵團戰士吳曉峰躺在病床上,左大腿上纏滿厚厚的繃帶,正在一個藍皮小本上困難地記錄著自己近期遇到的人生“第一次”。
他說,參加“4·20”蘆山抗震救災,雖然時間不長,但感觸特別多。尤其是經歷的諸多“第一次”,更是自己人生中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
第一次負傷
4月21日11時許,當吳曉峰和戰友們趕到蘆山地震重災區寶盛鄉中壩村時,村民袁蓉正憂心如焚、以淚洗面:房屋嚴重損毀,一家五口包括71歲的婆婆和12歲的兒子衣食無著,二樓雖然有糧食,但看著房子上不時掉落的瓦片,自己怎么也不敢走進危房,眼看著就要挨餓了。了解情況后,吳曉峰二話不說,一頭就沖進了危房。
一袋、兩袋、三袋……當他背出第六袋糧食時,4.9級的余震突然襲來,一堵本就搖搖欲墜的墻壁轟然倒塌,吳曉峰躲閃不及,左大腿被砸成粉碎性骨折。
“我還沒有告訴父母自己受傷的消息,從小他們就把我當心肝寶貝,從來舍不得讓我受半點苦,不想讓他們知道后擔驚受怕。”話語間,吳曉峰透出一種難得的擔當意識。
護理他的副連長說,“吳曉峰雖然入伍前沒有吃過多少苦,但感情特別豐富,每次參加團史連史教育,聽到先輩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跡,他都哭得一塌糊涂。”
第一次雙腳打起血泡
4月20日上午,吳曉峰隨部隊從邛崍市向災區挺進,當開進到高何鎮時,由于嚴重塌方,官兵們只得停下車輛,攜帶一日份干糧跑步前進。為了安全,連長周龍生決定派出一個尖兵班在前方觀測險情。任務當頭,吳曉峰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我體能素質好,讓我上!”
一路余震不斷,一路飛石滾落。每到一處危險地段,吳曉峰都要折回去,詳細報告前方道路情況,并提醒連隊官兵“拉大間距,快速通過”。因為道路濕滑,險情頻出,在往返的奔走中,他自己都記不清到底有多少次摔倒在地,又有多少次從泥濘中爬起,只知到達蘆山縣太平鎮時,手上全是淤青和刮傷,迷彩服也多處刮破。據戰友講,30公里的強行軍,吳曉峰少說也要比其他人多走10公里。下午5點半到達重災區太平鎮時,吳曉峰脫下鞋襪,發現腳上滿是血泡。戰友給他數了數,共有11個,大的如鴿蛋,小的如指甲蓋。
第一次忍饑挨餓
吳曉峰說,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這么挨過餓,這種經歷太難忘了。
在從高何鎮向太平鎮開進的途中,在距蘆山縣寶盛鄉2公里處時,他發現一名中年婦女帶著一個小男孩坐在路邊發呆。一問,原來地震把她家的房子震垮了,她僥幸從家里跑出來,想去投靠親戚,卻由于沒有帶食品,餓了兩頓,實在走不動了。沒有絲毫猶豫,吳曉峰當即把全部干糧和僅有的半瓶水給了她,便又匆匆上路了。
沒想到,到達太平鎮后,由于災情緊急,部隊來不及埋鍋造飯,便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救災之中,官兵們只能在救災間隙以干糧充饑。自己沒有了干糧,又不想去找戰友要他們僅剩的一份干糧,吳曉峰默默地忍受著饑餓。但由于白天強行軍幾十公里,加上一入災區就不停歇地搜救群眾、搶運糧食、疏通道路……“到第二天早上時,我已經餓得頭昏眼花,眼冒金星了。”吳曉峰絲毫不隱諱自己當時的難受。
“但我一點也不后悔。”他說,如果重新來過,自己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第一次捐款
“入伍前什么事都有人操心,更多考慮自己,要說為別人捐款,感覺是很遙遠的事。”
4月28日,受吳曉峰幫助過的村民吳興月、袁蓉專程到成都452醫院看望他。望著村民風塵仆仆的面龐,吳曉峰流淚了,他拿出自己兩個月的津貼,硬塞到她們的手中:“看來我是很難再參加抗震救災了,這點錢,就算我對災區鄉親的一點心意吧。”1000元錢雖然不多,卻是吳曉峰當兵4個多月近一半的收入。
有人不解:“你一個列兵,本身也參加了抗震救災,把一半的家當都捐出去,有必要嗎?”吳曉峰淡淡一笑:“我周圍的干部和骨干們捐得更多,在災區戰斗的時間更長,相比他們,我這點錢又算得了什么?”
吳曉峰在救災中經歷的第一次還有很多,比如51戶村民聯名為他請功,比如軍區首長專程到醫院看望他。談到這些,他沒有得意洋洋,更多的卻是感慨。他說,是這次任務讓自己學會了堅強、愛心和奉獻,讓自己走出了蜜罐,走向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