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剪紙的杰出代表王老賞
“我喜歡他那種樸拙中的靈動,還有古雅中的鄉土味。王老賞是較早登堂入室的一位民間藝人。盡管蔚縣剪紙發軔于清代末葉,但王老賞使那一方水土生出的剪紙藝術,受到世人的傾慕。”
——馮驥才
戲曲人物(剪紙) 王老賞
19世紀后半葉到20世紀初,不論中國還是世界藝壇,都是一個風起云涌、人才輩出的年代。1848年和1853年,后印象派代表畫家高更、凡·高先后出生;1863年,書法篆刻巨匠齊白石出生;1895年,繪畫大家徐悲鴻出生。在同一時期里,1890年,河北蔚縣誕生了一位在剪紙藝術領域開宗立派的人物,他就是剪紙大家王老賞。
什么叫成功的藝術?就是創造了其他種類藝術語言不能替代的獨特的藝術。王老賞的戲曲人物蔚縣剪紙,在人物造型語言、刀法語言、色彩語言的運用上推陳出新、出神入化,令人耳目一新。假如說造型創新得益于本地民間畫師襄助,那么嶄新的紋樣刀法語言體系、對比強烈而又中和的色彩語言體系,則完全是他自己獨特的創造。從20世紀50年代起,“北有王老賞、南有張永壽”的說法在剪紙界不脛而走。
我從1961年開始關注王老賞,從1982年開始采訪,2002年前后開始醞釀,遍訪其友人,幾易其稿,終告完成《王老賞傳略》(線裝書局出版)。在王老賞逝世60周年之際,我以此書紀念這位被遺忘的剪紙藝術家。
一個本不該被遺忘的人物如果被遺忘了,這不是被遺忘者的悲哀,而是遺忘者的悲哀。王老賞之于蔚縣,猶如魯迅之于紹興。現在,我終于可以說:“父老鄉親們,你們的王老賞雖然已經故去多年,似乎音訊全無,但是我把他‘發現’出來了,現在還給大家一個真實可信的王老賞!”
中國的剪紙研究家,凡論及中國剪紙名家時必提及王老賞。古塞是中國宣傳王老賞的第一人,面對其作品,他暗暗稱奇:“每幅作品的構圖、黑白的處理、花鳥的姿態、人物的性格等,都很生動出眾,我實在佩服。”
在早期宣傳王老賞的學者當中,阿英無疑是官階最大、學界資格最老的一位。在他調查察哈爾地區窗花剪紙的時候,就對蔚縣剪紙產生了興趣,并肯定了王老賞在窗花發展中的作用。他曾寫道:“為什么察哈爾窗花傳播得這樣廣呢?主要是因為王老賞在窗花制作上不斷鉆研,不斷創造,進行藝術上的加工,并且傳授同業,不斷提高的結果。王老賞怎樣獲得了這樣的成就呢?主要是他打破了保守的、因襲的做法。他觀察活的形象,體驗活的感情,并吸收刻紙以外其他藝術作品的經驗,再綜合起來發揮創造性。因此,他的作品能充滿活力,并臻于完美。”
阿英認為,王老賞的戲曲人物剪紙有這樣一些特點:首先就是他能把舞臺人物的豐姿神態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再就是構圖的完整與線條的細致。還有,著色方面的鮮明絢爛、層次清晰、調和勻稱。他用色不多,但變化無窮,最精妙的是具有中國水印木刻的深淺濃淡、烘托對比的特點。用色也不像其他民間木刻版畫,不完全以大紅大綠為基調,著色鮮明而不刺激、絢爛而又雅致,象征著中和的性格。
中國剪紙研究界的重要人物之一靳之林曾搜集過不少王老賞的作品,對此也有獨特的看法。他認為,在民間剪紙的總體風格中,剪紙藝術的代表作者都具有個人風格與獨特創造。王老賞獨創的宣紙鏤刻染色的戲劇人物個性鮮明、色彩華貴、造型嚴整。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伯敏曾評價王老賞是河北的剪紙能手。他這樣說:“蔚縣的刻紙很有名,其特點就是所謂的‘三分刀工七分染’,產生一種特有的韻味。當地剪紙能手王老賞便是這項剪紙的代表。”
著名作家、學者馮驥才稱王老賞剪紙讓他著迷:“我喜歡他那種樸拙中的靈動,還有古雅中的鄉土味。王老賞是較早登堂入室的一位民間藝人。盡管蔚縣剪紙發軔于清代末葉,但王老賞使那一方水土生出的剪紙藝術,受到世人的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