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粗俗,不符合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當然要不得。所以,抵制這類影視作品,也沒什么好爭議的。但這件事的吊詭之處在于,一部動畫作品公開播出了八年有余,直到現在才被大張旗鼓地批評;而且被央視點名的兩部作品,央視自己也都有熱播;而且,被批評的《喜羊羊》,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國家動畫片最高獎——優秀國產動畫片一等獎。這大概說明,對于有些文藝作品,官方與民間、媒體與媒體之間,評判標準各異。
說起來,粗俗動畫片之所以能在電視臺熱播,主要原因在于電視臺的審查寬松;電視臺之所以要求不嚴,主要原因則在于沒有關于動畫片制作與播出的國家標準。而沒有國標,也是各界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千差萬別的原因之一。所以,沒有制度性規范,僅靠行業倡議或自律,意義是非常有限的。
動畫片的主要受眾,都是少年兒童,對動畫片的制作與播出設置高標準、嚴要求,無疑非常必要,但現實情況確實堪憂。有人統計過,在《喜羊羊》全集中,灰太狼被平底鍋砸過9544次,喜羊羊被煮過839次,被電過1755次。而在《熊出沒》中,10分鐘時間里竟有21句臟話,主人公口頭禪是“砍死你”。有觀眾還提出,該動畫片處處充斥砍伐、狩獵等非法行為。一些家長則不無憂慮地表示,自家孩子曾對片中的暴力與粗俗行為有過模仿。前不久,甚至還發生過兒童因模仿《喜羊羊》中的情節,燒傷玩伴的事故。
動畫片中的許多暴力、粗俗情節,很多時候可以理解為成人化的思維反映。如果創作動畫片的大人們,對少兒的思想和教育缺乏了解和責任感,那么他們呈現給孩子們的作品,就很可能會超越孩子們的認知水平,成人化有余而童趣不足。我們經常憂慮于如今的孩子何以越來越老成、世故,其實不就是成人社會潛移默化的結果么?
現在什么都講究“從娃娃抓起”,抓社會道德與文明,當然也不例外。社會已經夠復雜夠浮躁,還是在動畫片中給孩子保留一塊凈土吧!讓動畫片不只是獵奇,也能有一定內涵并傳遞正能量。當務之急,是正在制定中的《國產電視動畫片內容標準》盡早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