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光明網主創,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支持,相關地方宣傳部門協助,制作推出《我們的村莊(第二期)》網絡音視頻節目,圍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主線,以村莊為主題,以經典文藝作品為切入點,深入革命精神發源地,挖掘革命精神傳承的當代故事,展現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村振興進程中村莊發展的可喜成績,從一個側面展示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陜西省南泥灣村
新時代“陜北好江南”
南泥灣精神永放光芒
歌曲《南泥灣》誕生于1943年,熱情歌頌了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屯墾南泥灣的光輝歷程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數十年來,這首動聽的陜北民歌廣泛傳唱于神州大地,其中蘊涵著怎樣的革命精神?如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南泥灣村村民堅定信念,砥礪前行?本期節目向你講述陜西省南泥灣村的故事:新時代“陜北好江南”——南泥灣精神永放光芒。
南泥灣村,位于延安東南方向約45公里處,是延安的南大門。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長期戰爭的消耗,陜甘寧邊區出現了空前嚴重的物資困難,當時的南泥灣荊棘遍野、人跡稀少,是名副其實的“爛泥灣”。
1941年初,在“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聲中,由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響應黨中央提出的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進駐南泥灣。在此后的近四年時間,三五九旅全體官兵在南泥灣上下一心,實行戰斗、生產、學習三結合,挖了1300多孔窯洞,蓋起600多間土房,共開發荒地26萬余畝,生產糧食3.5萬余石,不僅實現了駐地物資的自給自足,“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錢”,還向陜甘寧邊區政府交納公糧1萬石。
新時代的南泥灣村,黨員和村民共同拼搏,聚焦村莊特色農產品,積極引入適宜當地土質種植的農副產品種植技術,探索經濟發展新路徑。南泥灣村“兩委”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帶領南泥灣村民試種金銀花,聯絡打通新型農產品銷售渠道,幫助村民們逐漸鼓起了錢袋子,過上了好日子。
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載入歷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歷久彌新,如今的南泥灣村積極推進經濟發展,依靠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動鄉村振興。在新時代的南泥灣村,南泥灣精神繼續化作村民們勤勞奮進的動力源泉,激勵著大家努力將南泥灣村建設成美麗富饒的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