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理論百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評協第二屆理論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辦
6月27日,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二屆理論委員會、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主辦的“典型理論百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二屆理論委員會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典型”是現代中國文藝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典型理論的百年旅行對現代中國文藝觀念與文藝評論產生了重要影響。此次研討會的召開旨在對典型理論的內涵、典型概念與現代中國文藝觀念與批評實踐、各門類藝術中的典型人物及典型化等問題進行討論,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與評論的話語體系建設提供借鑒。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出席活動并致辭。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一川宣布第二屆理論委員會組織原則、委員職責與工作內容。20位專家學者、專委會委員代表作主題交流發言。
“‘典型’是文藝理論的重要概念之一,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基石。‘典型’理論進入中國,對現當代中國文藝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推動了百年中國文學藝術創作與評論的繁榮進步。”徐粵春認為,回顧、總結、研究和發展“典型”理論,對于在新時代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他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二屆理論委員會今后的工作開展提出三點建議:把握文藝理論評論的導向性,不斷推動當代中國的文藝理論體系建設;增強文藝理論研究的實踐性,從火熱的文藝實踐出發,不斷增強文藝理論的現實品格和指導價值;發揮理論委員會的能動性,充分激發專委會的活力。
王一川認為,要以“四方之志”,匯通“四方”資源,合力進行文藝評論行業建設: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行業指導;以藝術門類創作制作實踐為行業基礎;以批評學科制度建設為行業路標;以思想文化資源為行業滋養。匯聚這四方資源,有助于形成今天需要的文藝評論個性品格,在文藝評論工作中完成應當承擔的任務。
“夏衍先生曾經說過,每一個典型環境、典型時代都有典型場景,一定要抓住。他認為能否把握真實,是藝術家成功與否的關鍵。”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強調了作品中“典型環境”的真實的重要性。此外,更重要的是典型人物的真實,典型人物身上既需要有時代、社會的烙印,更要有人物自身的“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是豐富多元的,既可以是毛澤東、鄧小平這樣的偉大領袖人物,也可以是焦裕祿、郎平這樣的當代生活中的模范典型,還可以是李煥英這樣的平凡人物代表。”丁亞平說。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震闡述了“典型的誕生”。他認為,“典型”產生于協同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某個時代某個地點的某個藝術家的某個作品中完成的典型藝術形象,只是“典型”建構過程中的起點,它還會經歷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藝術家跨媒介、跨文體、跨藝術門類的再創造,也會經歷理論家、評論家們的闡釋與再闡釋以及社會公眾、公共輿論的不斷形塑,最后才能成為一個協同建造出來的“典型”。李震通過典型建構理論呼吁大家深入發掘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典型性的藝術形象,擴大我們的文藝畫廊,同時自覺地創造新時代典型形象、樹立典型標桿,“因為典型是藝術創作品質的標志”。
如何創作真正的典型人物?山西省作協一級作家段崇軒認為,典型人物的創造與創作方法緊密結合。他說,創作方法、思潮有很多,如最基本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等,不同的創作手法和理念會創造出不同特質的典型人物。“今天創作典型,可以嘗試打破創作手法的界線,如畢飛宇的小說《推拿》、金宇澄的《繁花》等等,調動多種創作手法,將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的元素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典型文本。”
王一川認為,展望未來,典型理論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深入:其一,把典型理論放到整個中國藝術理論的語境中去考察,在兼顧中國藝術理論體系中的其他理論的過程中發現典型理論的新內涵。其二,研究在“典型”的旁邊已經同時在生長的那些可以同典型形象相媲美而又不同的藝術形象。其三,研究典型范疇的規定性已經和正在出現的新內涵。“在當代中國新的社會條件下,典型范疇也會面臨新的問題,例如,它也許會引領我們透過藝術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去尋找其中包含的社會公平正義等意義蘊藉,有助于滿足當代中國人對集體性、普遍性等價值的再度追求。典型理論研究需要邁向一個新起點。”王一川如是說。